吉阳智能阳如坤:TWh时代锂电设备一定要做“减法”
发布时间:2021-04-06 12:07:00
关键词:锂电设备

吉阳智能阳如坤:TWh时代锂电设备一定要做“减法”


有一家设备企业,深耕锂电装备制造十五载,从最初的半自动化,到组合自动化,再到如今的全自动化,见证了中国整个锂电装备发展的历程。中国锂电产业刚起步的时候,国内几乎所有电池企业都在用这家企业的设备。这家企业就是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吉阳有很多专利,你在行业里见到的锂电装备企业可能有80%是从吉阳出去的。”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国际交流会上,吉阳智能董事长阳如坤向电池中国网等媒体透露。在简单自我介绍之后,这位锂电装备企业掌门人就直奔行业最核心与要害的话题。

 

吉阳智能阳如坤:TWh时代锂电设备一定要做“减法”

图为吉阳智能董事长阳如坤接受媒体采访


把一两款设备做到极致


阳如坤谈道,未来锂电行业将会进入TWh时代,这意味着锂电设备一定要做精做强,要做减法。他坦言,过去吉阳智能做的产品也是特别多,整个锂电制造线都可以搭建起来,但现在的思路已经转变,要像半导体行业的ASML一样,把一两款设备做到极致,因为这样做出来的产品合格率更高,效率更高。


“我们会把一个设备做到1GWh的规模,过去在我们组装这一段,像卷绕做得最高水平的也就做到0.2GWh,叠片做到0.3GWh的水平,原来的叠片机做不到0.1GWh,现在我们相当于把产能提升了10倍。”阳如坤说道。


不过,在阳如坤看来,当下很多电池企业对装备的精益价值认识不够。如果一招标就买最便宜的设备,那么生产出来的电池也可能是最差的,“他没想到生产的时候合格率低0.1个百分点,损失有多大”,实际上精良的装备才是真正能带来价值的。阳如坤强调,锂电装备就该像半导体装备那样要做精做细,围绕这0.1个百分点提升。


“去年有130多GWh电池装机量,你们可以算一个GWh提升1个百分点,它意味着是800万到1000万元的效益,但是很多人不会算这个帐。”阳如坤直言。他认为,这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涉及到安全问题,做锂电池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这1个百分点的提升对安全的影响很大,如果有缺陷存在,会是最大的问题。


阳如坤表示,电池企业一定要对制造过程的安全加强重视,因为制造过程对安全的影响可能会达80%。设备对安全的影响,第一是制造精度,第二是制造过程的管控。他认为,国内电池企业要基于材料、电池原理级的制造,而不是基于现在能把电池装备堆在一起的制造。


据阳如坤透露,现在国内电池生产的合格率还不够高,电芯的配对率,即做出来电芯就能够装车的成品率不到90%;即使国内第一梯队的电池企业电芯做成的合格率也不到95%。因此阳如坤认为,中国锂电制造最重要的在于质量的转型,而不仅仅在于把量做多大。


电池规格统一标准“困局”


当然,合格率、安全也会涉及一些国家标准。阳如坤透露,吉阳智能是国家锂电智能装备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工作组承担单位。他表示,目前国内电池产品标准有很多,材料标准也有,但是制造标准没有。因为所有电池企业都将制造过程视为秘密不愿意公开,结果导致每个电池企业的制造方法都不一样,管控的程度也都不一样。


由于每个企业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所以目前中国有150多种尺寸规格的电池在生产。阳如坤指出,尺寸规格对电池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尺寸规格统一以后,可以降低成本50%以上。因为制造业就是需要大规模生产才能降本,而电池企业完全出于自己的想法做电池、做尺寸规格,这不是产业化思想。


“对我们装备来说,你每做一条生产线,你的尺寸规格一变,我的装备后面全变了。制造业是需要不断优化才能达到最好,我第一次做这样的,第二次做一些优化,第三次再做一些优化,这样质量就提升了,运转率也就大幅度提升了。”阳如坤解释道,如果每次都做不一样的,那么合格率永远都提升不起来。


不过,阳如坤也坦言:“到今天要统一尺寸规格已经很难,比如有电池企业投了好几百亿,把尺寸规格一变,生产线不能用了怎么办?这是很痛苦的事情,客户给下了订单两年,两年以后它的尺寸规格变了,生产线不能用了,怪谁?它现在也不愿意统一尺寸规格,但是客户变了以后,它又接受不了。”


阳如坤谈道,电池尺寸标准问题之所以形成如今的尴尬局面,是由于过去“先鼓励大家随便做,放任发展,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来定标准”的后标准化管理思路造成的,动力电池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能源战略转型的核心产业,应该采取先标准化管理的思路。


“你们去看新兴产业,包括电信行业的标准,为什么美国的高通能赚这么多钱?它是先做标准再做产业。我觉得我们的新能源产业也应该先做标准再做产业。”阳如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过说起来,电池尺寸标准不能统一,也不能完全怪电池企业,因为他们下游客户车企的平台也是五花八门的。“国内每个车企都不一样,国内的车企太强势了,电池企业也想做标准,但是它没办法。A厂告诉你,你要做这个规格,B厂告诉你要做那个规格,最后它没有办法。”阳如坤解释道。


他直言,最核心的原因是,国内车企很少有去研究电动汽车的平台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从改装车,把过去的车的发动机抠掉,装一个电池在这里,就把它叫电动汽车,这是最大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电动汽车平台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