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新能源电池正从“规模扩张”迈入“质量跃升”新周期
发布时间:2025-11-16 09:05:00

致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


“CBIS峰会自创立以来,始终紧贴产业脉搏,已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本届峰会以‘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新时代’为主题,旨在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新格局下产业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月16日,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


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入“质量跃升”新周期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786.0GWh,占电池总销量的73.7%,同比增长48.9%;在装车量方面,动力电池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以81.5%的占比及62.7%的同比高增长主导市场。


进入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中、美、欧三大传统市场储能需求提升,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加速爆发,带动GWh级新能源及配套储能项目需求强劲增长,形成全球多极增长格局。


1-9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达33.99亿只,同比增长19.14%;出口额达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延续了稳定增长势头。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达129.1GWh,占总出口量的64.6%,同比增长32.7%。三元电池占比18.5%,持续巩固其高端定位,呈现出“多元共生、优势互补”的健康格局。


王泽深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持续巩固。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稳居全球装机量前列,形成“头部引领、梯队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策的科学引导、市场的有力推动、企业的创新突破,更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


新能源电池技术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


在王泽深看来,当前,新能源电池技术正处于“液态固基、固态突破、新体系探索”的关键阶段,“创新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安全挑战与成本压力的核心动力。”


王泽深进一步指出,当前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迭代加速:在CTC、CTB等系统结构创新的推动下,磷酸铁锂电池系统级能量密度已普遍达到140-160 Wh/kg,成本相较于2020年下降约40%,成为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双料俱佳”主力。三元电池则通过高镍、单晶化等技术,能量密度不断突破,已助力诸多国产高端车型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充分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其次,下一代技术曙光初现。在电池固态化领域,中国已成功实现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吨级出货,固液混合电池的规模化装车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钠离子电池在低速电动车和通信基站储能等领域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有效缓解了对锂资源的依赖;以大圆柱电池和干法电极为代表的工艺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生态协同是新能源电池产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王泽深表示,面向“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的宏伟愿景,新能源电池产业正从“单一汽车动力”向“多场景能源载体”演进,亟需全球产业链协同突破:


一是应用场景持续拓宽:2025年以来,动力电池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船舶电动化等新兴领域快速落地,展现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的广阔前景。


二是共建韧性供应链:在“区域化”趋势下,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秉持全球化视野,积极推动海外供应链的“本地化”布局。本届峰会将重点探讨“区域化供应链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如何通过协同创新、产能合作与标准共建,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王泽深呼吁,全球伙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推动产业链从“单点合作”迈向“生态共建”。


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电池回收体系日趋完善,行业领军企业已构建“材料-电芯-回收”闭环体系,锂、钴、镍等关键金属回收率已达95%以上;绿色制造标准正加速落地生根,以宁德时代等领军企业的零碳工厂为示范标杆,成功实现电芯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降低20%以上,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王泽深表示,展望未来,新能源电池产业不仅是技术竞争的赛场,更是人类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支柱。峰会期间,与会代表将共同见证《2025年中国大圆柱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等重要成果的发布。


最后,王泽深指出,新能源电池产业的使命,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能源载体”角色,它承载着全球绿色转型的深切期望,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未来,“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将持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积极推动政策协同、标准共建和技术共享,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动力’,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