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行业处于白热化竞争阶段,跨界融合成为产业破局的新路径之一。传统行业巨头纷纷跨界布局,其中,环保领域与锂电行业的“碰撞”,尤为引人关注——前者具有绿色低碳基因,后者承载能源转型使命,两者的深度耦合正催生全新的产业生态。
在此背景下,环保龙头企业海螺创业跨界锂电行业的突围,不仅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范本,而且为锂电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开幕式上,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景彬作主旨发言,揭示了海螺创业跨界锂电产业的深层逻辑与发展路径。
跨界锂电行业突围
郭景彬介绍道,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螺创业”)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覆盖节能环保、新能源材料制造、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等业务。
在涉足锂电行业之前,海螺创业从环保业务起步,现已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已在全国近30个省布局100余座垃圾发电厂,专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同时还深耕工业固危废处理领域。
“在此过程中,我们敏锐地捕捉到锂电池回收的产业化机遇。”郭景彬指出,通过引进日本川崎实验室相关技术,海螺创业成功实现锂电池回收产业化。
水泥窑协同跨界技术创新
据郭景彬介绍,上述锂电池回收的核心工艺是:利用水泥窑无氧高温气体,将电池内的电解液蒸发出来,这样既可以实现电池放电,又通过水泥窑消纳了有害气体,体现了该工艺安全、环保、低成本的优势。
在电池中国看来,海螺创业创新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不仅可以降低传统电池处理中的爆炸风险及不良影响,还实现了有害气体零排放和处置成本的降低。同时,依托海螺集团全球最大的水泥产业网络(在全国建有400余座水泥厂),及自建的垃圾发电体系(在全国建有100多家垃圾发电厂),该技术已形成规模化处理能力。
加码锂电池产业链垂直整合
郭景彬表示,利用窑炉处理退役电池,海螺创业还进一步拓展了锂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制备业务,从而形成“回收-处置-再生”的垂直整合路径。
据介绍,海螺创业目前规划有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2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以及年回收处理100万吨退役电池。郭景彬表示,目前已实现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5万吨负极材料的年产能,并在8个省份运营着9个CKB锂电回收处理工厂。
不仅如此,海螺创业还持续推动锂电池的消纳应用。郭景彬指出,“储能方面,作为高耗电企业,经配储测算,海螺创业有约10GWh储能需求。电动重卡方面,海螺集团每年水泥运输量达20亿吨,按物流重卡单车带电量300kWh估算,其采购电动重卡,所带动的动力锂电池装机量约10GWh;电动矿卡也可带动装机量超2GWh。”
郭景彬总结海螺创业跨界锂电行业的核心逻辑是:需求耦合绑定,内部储能、运输电动化等为海螺创业创造了持续的锂电池终端需求;产业跨界联动,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巩固合作链;绿电循环赋能,通过“回收-处置-再生”,结合集团绿电资源,从而形成其在锂电领域的核心优势。
构建海螺创业特色的锂电产业新生态
CBIS2025期间,海螺创业旗下的安徽海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创锂科研究院院长张洪常,在主题演讲上,还详细阐述了“构建海螺创业特色的锂电产业新生态”的全景战略。

张洪常表示,作为一家从环保领域成功跨界锂电行业的代表企业,海螺创业已经初步构建了以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造、回收处理、锂电池终端应用为核心,上下游一体化延伸的锂电产业布局,从而描绘出极具海螺创业特色的锂电产业新生态全景图。
其中,海螺创业自身超20GWh的锂电池应用需求,与磷矿/锂矿等资源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及自身每年60亿度的自产绿电(垃圾发电),使海螺创业独具特色的锂电产业布局,更具备成本集约、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等优势,这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从产业价值来看,电池中国认为,环保企业跨界锂电行业,本质上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延续。在全球锂电产能持续扩张与退役电池回收压力凸显的背景下,海螺创业的“水泥窑处置工艺”,既突破了环保企业的业务延伸瓶颈,又为锂电行业提供了新型回收处理解决方案,实现了两大产业的价值共创。
同时,企业内部为锂电池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空间,叠加绿电赋能工厂降碳,使其构建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新生态。
从行业影响来看,随着传统行业巨头凭借资源、技术转移、场景应用等优势跨界入局,锂电行业的竞争或呈现出产业垂直整合、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竞争。海螺创业的实践,也为更多传统企业跨界新能源领域,提供了企业产业价值重构与生态协同的转型范式。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