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全球电池市场正伴随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呈现出区域化布局的显著趋势。这一方面催生了庞大的设备需求,另一方面也对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技术适配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变局之下,锂电装备企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角色。
这一角色该如何定义?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日前,在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上,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何爱彬,在以《拥抱变局,协同共赢——装备助力共创全球新能源行业供应链区域化新生态》为题的主旨发言中,给出了赢合科技的答案。他系统阐述了该公司以“技术共生、服务共创、生态共赢”为核心的战略路径,为共同探讨锂电装备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站在这一历史性节点,何爱彬指出,赢合科技的锂电装备已服务于全球13个国家的电池制造企业。当前,全球产业链格局正经历从全球化向区域化的深刻重构,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市场并立的新格局加速形成。作为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新能源产业既面临着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技术迭代加速等多重挑战,也迎来了各区域本土化产能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合规要求的提升,更推动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型。
这一变革对锂电装备企业提出了全新要求。何爱彬强调,企业需要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转型升级为产业链安全、效率与价值共创的合作伙伴。基于这一认识,他系统阐述了赢合科技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战略与未来愿景。
技术筑基:创新装备助力区域化供应链韧性提升
“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重构,本质上是要求每个区域市场都能形成安全、高效且可控的生产体系。”何爱彬在演讲中强调。作为锂电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赢合科技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为全球客户提供具备极致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的装备解决方案。
据悉,赢合科技今年量产交付的涂布机、辊分一体机、圆柱激光卷绕一体机、方形激光卷绕一体机、高速多工位一体机、组装线等设备,在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方面都实现了新突破。其中,行业首发并在今年6月率先量产的超高速多工位切叠一体机,从三工位迈向四工位,整机效率领先行业70%,裁切精度达±0.15mm。
在智能化融合方面,赢合科技将AI技术深度融入装备体系。这不仅在于实现单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更致力于帮助客户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与管理模型,打通全球工厂的数字化管理。何爱彬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客户全球工厂的‘数字合伙人’,助力其实现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运营”。
在前瞻技术布局上,何爱彬强调,装备企业需要与客户共同定义未来。他以当前行业聚焦的固态电池赛道为例,指出赢合科技已布局湿法与干法两种工艺路线的装备解决方案,实现从制浆到成膜等关键工序的覆盖。目前,该公司已向多家头部电池企业交付固态电池核心生产设备,以前沿装备创新助力新一代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加速。
服务赋能:全球网络支撑产业链协同出海
面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趋势,赢合科技积极构建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何爱彬介绍,赢合科技在完成国内三期产能扩建的同时,已在韩国、美国设立子公司,与此前设立的德国、匈牙利子公司共同形成覆盖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区域服务体系。
“客户在哪里,我们的服务网络就应该在哪里。”何爱彬指出,这种全球布局不仅是为了更贴近市场,更是为了实现“本土响应、全球协同”的服务目标。
在标准协同方面,赢合科技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通用标准。何爱彬认为,面对欧盟《新电池法》的碳足迹要求、北美对供应链本土化的严苛规定等,装备行业必须要加强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的全球协同,为产业链出海构建“合规护栏”。
何爱彬指出,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时代,“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远征,而是整个生态的协同迁徙。”
生态共建:集群出海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
“产业链区域化绝不是产业的割裂,而是在新形势下产业资源的更优化配置。”何爱彬在主旨发言中呼吁行业“抱团出海”,在东南亚、中东欧等潜力市场,推动“材料+电芯工艺+装备”的集群式出海。
赢合科技正积极与上下游领先伙伴探索合作新模式。何爱彬表示,这种集群式出海不仅能降低单个企业的出海风险,更能快速在当地形成产业生态,增强中国产业链的整体根植性。
针对行业无序竞争的现象,何爱彬强调要“控制、抵制无序内卷”,在技术上良性竞争,在市场上共同维护中国品牌的荣誉。“无序内卷只会影响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我们应该在各自领域深耕,共同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共创未来:以装备创新驱动新能源革命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产业肩负着重要使命。何爱彬表示,每一台高效设备、每一块高质量电池、每一辆新能源车,都是对绿色发展的积极贡献。
赢合科技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协同出海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纽带,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构建更具韧性、更安全、更富有活力的全球锂电产业链新生态。“我们坚信,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必将会为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何爱彬说。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重构的历史性时刻,赢合科技正以装备创新为支点,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书写协同共赢的新篇章。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