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动力电池领域,欣旺达已推出第二代‘软固态’欣·云霄2.0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目前400Wh/kg电池在研,未来将朝着500Wh/kg以上的方向持续迭代创新。”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上,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开发总监李大光,作题为《航空动力电池:核心需求、挑战及策略》的主题演讲,深度解析了低空经济背后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以及未来趋势和企业规划。
01
万亿级低空经济催生动力刚需
在我国双碳目标纵深推进与绿色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构建的背景下,发展低空经济,加快航空领域电动化,正成为激活市场的新增长极。
李大光表示,从城市公交、乘用车、商用车到船舶,近年来动力电池的应用,已为交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作为“陆海空”绿色立体交通的“最后一块拼图”,电动航空行业的发展,不仅有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更将催生物流、文旅、消防、巡检等多元业态。
业界预计,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作为低空飞行器核心动力的航空动力电池,成为助力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与高安全性的“三角平衡”难题亟待破解。
与车用动力电池相比,航空动力电池面临更严苛的性能考验。
李大光介绍道:“航空纯电电池,能量密度一般要求超400Wh/kg,支持5-12C持续高功率放电,适配-30℃~80℃”宽温域工作环境,且需达到ppb级航空安全标准;航空混动电池,则需支持20C持续放电、能量密度超200Wh/kg,且这类电池还需适配-30℃~80℃”宽温域工作环境。”
而这些高标准要求的背后,是航空动力电池面临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与安全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提高能量密度,需采用高比能材料,加厚电极,这却容易导致安全性与倍率性下降;追求高功率,则可能影响能量密度与可靠性。”李大光强调,全新的应用需求,对动力电池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考验,而打破这一困境,需要专用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02
协同创新+技术突破
针对上述行业痛点,欣旺达以“产业链协同创新、技术复用与创新结合、先进制造与标准护航”三维策略,成功打破性能制约。
在协同创新方面,欣旺达采用全面正向开发模式,从低空场景需求出发,逐层分解至飞行工况与电芯体系,通过电芯与整机双重验证,精准匹配客户实际需求。
技术层面,据介绍,欣旺达将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高功率、长寿命技术积累,迁移至航空场景,同时加大创新投入:采用“软固态”电池设计理念,搭配高比能正负极材料、低消耗电解质及高动力学电极,在提升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同时,通过固态元素扩展安全阈值;Pack环节引入热防护、智能热电管理系统,结合轻量化材料与高集成度设计,从而破解整机续航与安全焦虑问题。
李大光表示,上述技术突破成效显著:欣旺达正极材料比容量提升10%;负极材料比容量提升50%,且循环寿命翻倍。电芯实现-35℃容量保持率达84.4%,80℃高温稳定工作;通过多层级安全设计,电池系统可实现无热蔓延。
制造端,依托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欣旺达运用多层涂布、高精度叠片、AI在线检测等技术,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性。
标准建设方面,欣旺达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了企业标准,同时积极参与航空电池团标制定,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03
剑指400Wh/kg、500Wh/kg新高地
据介绍,目前欣旺达研发的航空动力电池,已实现规模化落地与技术迭代。其中,能量密度达320Wh/kg的量产产品,已助力电动飞行器实现百公里飞行。纯电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超360Wh/kg,功率密度达3900W/kg,支持1800次循环与全天域飞行;混动产品,功率密度达8000W/kg,可实现20C低温脉冲放电与5万次循环。
李大光表示,欣旺达秉持“量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策略,目前正积极推进400Wh/kg、500Wh/kg产品的研发,计划未来逐步实现批量化生产。
可以看到,“纯电+混动”的双轨策略,展现出欣旺达在航空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布局的精准性与市场覆盖的全面性。同时,随着欣旺达等头部电池企业研发的360Wh/kg及以上产品逐步量产,电动飞行器的续航与安全保障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将为低空赛道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