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11月17日 上海讯】今年以来,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及科研团队,在解决固态电池痛点方面不断实现突破,推动先进电池能量密度向400Wh/kg迭代,为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领域动力解决方案,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先进电池的产业化,是一场需要“产学研用”协同的竞速赛。在技术迭代与成本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正迎来从“实验室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化全面验证”的关键节点。

11月16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在上海隆重开幕。
在由逸飞激光重点支持的“逸飞激光专场?先进电池创新发展论坛”上,新能源产业链头部企业代表云集,共同探讨固态电池等先进电池,从材料创新到装备迭代,以及产业化落地的突破路径。
加快先进电池产业化进程

论坛上,中汽新能先进技术开发主任黄铃在演讲中表示,电池行业已进入多元化场景协同发展新阶段,安全、长续航、高功率等需求升级,推动技术迭代;固液混合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与传统产线的兼容性,成为兼顾性能与可行性的核心方向,未来3-5 年将迎来商业化关键期;中汽新能依托材料技术突破与多代产品布局,在电动航空、高端乘用车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航表示,逸飞激光创建先进电池产业创新平台,旨在赋能固态电池产业化和规模化制造。一方面,逸飞激光联合科研机构、材料、装备、电池企业,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已实现圆柱、软包、方形固态等技术全路径的覆盖;构建产业联盟,制定材料、制造、测试等行业统一标准;建设从极片材料、电芯封装、电池模组装配的全流程工程验证共享支撑平台。另一方面,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化,联合材料、电池企业共同研发,还从激光、光学、机械、自动化、数字化及装备等方面,共同来推进固态电池的最终落地。

蓝固(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和首席科学家周龙捷在演讲中表示,预计从2026年开始固液电池将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开始示范应用,到2030年将实现小规模量产。周龙捷预测,长期来看,未来固液电池有望占比到40%以上,蓝固新能源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产能布局上,预计明年将达到4000吨,2028年将达到10000吨;该公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今年已建成1000吨产能,2030年将达到10000吨产能。

北京恩力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贺明辉表示,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锂电池的发展方向,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及快速充放电等优势,尤其是硫化物路线,已成为全球车企和电池厂的主流选择。恩力动力自2017年起专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通过材料与工艺创新,正着力解决界面和成本等产业化难题,并计划从2026年起,逐步拓展从机器人、无人机到电动汽车的应用市场。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杜义贤表示,利元亨能够提供半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线,全固态电池小试批量生产线也已经交付头部客户交付。他指出,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的制造工艺区别,主要体现在高压致密化工艺、电极与电解液复合工艺、防短路绝缘封装工艺、叠片工艺以及高压化成工艺等方面。

瑞固(衢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粲冲表示,2025年已成为硫化物电解质产业化元年,行业焦点正从追求极限参数,转向电池应用中的稳定与可行性。面对高容量正负极兼容、电解质成膜及全固态电池工艺等核心挑战,瑞固已推出多系列电解质产品,包括用于对高电压正极进行包覆的电解质材料、用于在负极形成自适应界面以改善接触的锂磷硫碘系电解质,以及兼顾离子电导率与机械性能的电解质膜解决方案。他强调,产业化需推动技术标准协同、与下游客户形成研发闭环,并联合产业链共建生态。瑞固百吨级产线已投产,并规划千吨及万吨级产能,以支撑行业未来规模化发展。

上海福赛特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年福表示,隔膜在电池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该公司点涂技术在安全、一致性、轻量化、节能降本和整体性能提升方面,相较于喷涂都有明显优势,该公司是业内目前为数不多实现点涂技术大批量应用的装备企业之一。据介绍,福赛特均匀点涂技术也是目前业内唯一实现大批量应用的成熟方案,设备最高速度达 200m/min,且攻克了关键零部件寿命、频繁清洗、正反面点涂重合率波动、图形自定义及拖尾缺口等量产痛点。

浙江锂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夏文进表示,铝塑膜材料的优势非常多,不仅仅是轻量化方面,而且它可以自己限定压力,因此在安全性上有绝对优势。针对固态电池的应用,不管是氧化物、硫化物还是聚合物电解质,由于材质相对比较刚性,在充电、放电、碰撞收缩的过程当中,对于铝塑膜的性能也提出更高要求。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宁指出,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及组装流程与现有的液态锂电池存在显著差异,曼恩斯特目前主要研发方向聚焦极片制备设备的研发。从技术发展看,干法和湿法工艺是并行推进的,并不矛盾。采用湿法工艺,可以实现快速量产,加速产业化的落地;而干法工艺则是未来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向。

聚圣科技CEO周钢表示,聚圣科技以原位固化聚合物固态电池技术为基础,已实现270Wh/kg–300Wh/kg高镍三元固态电池量产,并通过针刺等安全测试。为解决该路线阻抗较高、倍率性能不足的问题,该公司推出“铁电固态一体化”新技术,通过在正负极引入铁电功能层,提升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并成功应用于400Wh/kg的富锂锰基硅碳固态电池,同步改善安全性、循环寿命与成本。下一步将研发460Wh/kg的富锂锰基锂金属电池,持续面向高比能、高安全、宽温域等方向推进产业化。

深圳市时代高科技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杨毅指出,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对干燥工序提出更高要求:干燥工序前置,即粉体和极片/极卷烘烤;干燥工序追求高速、高真空度、高除水率;需考虑特殊材料对设备的不良影响;对干燥物料施加拘束条件,防止其宏观和微观变形;干燥的高效低能耗需求,促使新型加热及干燥方式快速投入工业应用。目前,时代高科已推出粉体、极卷、极片干燥产线,并持续探索激光干燥设备。

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锂电行业总监陈瑶表示,该公司多年来聚焦先进成像和AI技术的创新,致力于成为视觉人工智能和光电信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针对锂电池领域,主要为客户提供极片检测系统、极耳对齐检测、隔膜涂布外观检测等。据介绍,该公司可为整个电芯生产制造过程提供检测产品,从而为锂电池的安全筑牢底线。

浙江金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杜斌表示,全固态电池现在面临的挑战仍然非常多,不仅仅是基础性能的问题,还涉及到量产以及成本的问题。他认为,无论是资本还是行业企业,都应该有冷静的头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把产品做好。而且技术开发应该面向需求,以需求为牵引,以实现产品在市场中的真实应用。

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表示,长安在电池技术领域保持创新实践,不仅于2023年11月发布金钟罩电池,该款电池具备长寿命、高安全、超高效、快补能等优势;还布局固态电池的研发。他认为,固态电池领域,国内尚无企业打通“材料-电芯-工艺”全流程,受制于电芯级关键技术、工艺、产业链等突破,未来或优先在深空、深海、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应用。

这场论坛由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电池业务高级总监兼车型研发总监仲亮。对于“全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上可能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而其它行业持续推进其商业化落地”的观点,他表示非常认同,这表明很多企业既脚踏实地地认清现实,又能坚持应用探索,这对行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从智能装备到用户需求,从材料创新到规模化应用,这场论坛为新能源行业勾勒出固态电池等先进电池产业化的图景,为绿色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主办方当晚还举行了“海螺创业/海目星之夜?锂想2025荣耀绽放暨CBIS峰会十周年盛典”,为本届峰会增添活力和精彩。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