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义马)储能与动力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发展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01 09:33:28
关键词:动力电池 锂电池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锂电池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5月29-30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和义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义马)储能与动力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发展论坛在三门峡召开,与会专家与参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当前我国储能与动力锂电池及相关材料所关注的热点,储能电池的应用及技术突破等热点话题。中共义马市委书记杨彤、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继伟、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原副巡视员刘怡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战略布局,乘政策之风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表示,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了142万辆,累计销售突破了340万辆。截至2017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80万辆,在全球累计销量中超过50%。无论是销量、增速还是全球市场份额,中国均为世界第一。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将突破1300万辆。动力电池方面,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6.24GWh,相比2016年的28GWh数据,同比增长约29.4%。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大浪淘沙的过程已然开始。对动力电池而言,要适应新能源汽车日趋激烈的竞争,必须在基础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和工艺等方面逐渐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不断成熟将大大降低储能行业的成本,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将大规模推动储能产业扩容。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继伟强调,近年来,我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重要途径,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其相关上下游产业也得以迅速壮大。三门峡市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作为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未来,三门峡市还将落地动力电池包、纯电动乘用车电机电控等项目,将加快形成以新能源整车为引领,相关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中共义马市委书记、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杨彤指出,截至2017年底,义马市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4.2%,煤炭产业比重则由最高时的63.2%,下降至目前的32.9%,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义马市人民政府在会上首次发布了义马市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并指出到2020年,义马市将建成“河南省锂电池产业链创新战略基地”,到2025年将义马市打造成全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全国锂电池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初步建成“以电芯及电池包制造为龙头,以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为支撑,以锂离子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为延伸,以锂电设备制造为亮点”的“四位一体”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实现2家以上锂离子电池电芯及电池包制造企业年产能达到5Gwh;形成2家锂离子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企业,年处理废旧锂离子电池30万吨;2家锂电设备制造企业;形成6家以上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结构件等)生产企业。整体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企业达到15家以上。到2025年,动力电池及电池包生产规模达到5Gwh,产值达到50亿元;电池材料产值为30亿元;电池设备制造产值为10亿元;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产值为10亿元。整体锂离子电池产值达100亿元。到2025年,建成5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达200人,授予发明专利累计达100项,各类产业链上企业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以上。


  消费全球领跑,产业化推进需靠材料研发


  生态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介绍了国家环保政策最新形势。董战峰表示,对比发达国家,我国是在较低收入水平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未来,新环境政策将加快行业洗牌,催化产业绿色发展。要看透全球和国家绿色发展大势,提前做好战略谋划。加速绿色发展转型,实施绿色供应链竞争战略。强化科学技术驱动,做全球清洁技术领跑者。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打绿色竞争力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内外两大布局。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动力电池首席专家、工信部“十二五”规划负责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指出,当前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正负极材料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高镍正极材料产业化开始实施,硅基负极材料实现批量应用;其次,高比能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30±20Wh/kg,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满足整车要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再次,快充型技术进展显著;第四,动力电池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已显趋势;第五,热失控与热扩散控制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第六,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资源回收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此外,肖成伟表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化进展迅速。根据工信部车型数据统计:2015年车用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163.4亿Wh,2016年达到281.4亿Wh,2017年达到360亿瓦时,2020年需求在1000亿瓦时左右;2017年电池行业的年产能规模达到2000亿瓦时,超过200家电池企业(含电池系统集成企业)。肖成伟认为,当前我国动力电池的优质产能仍显不足,这要求我国动力电池标准体系需围绕整车安全、电性能、寿命、空间布置与循环利用等需求开展制修订工作,其体系建设需要加快进行。当前,我国已发布实施包含20余项电池单体、模块、电池包和系统的标准,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等行业管理政策的发布和实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储能材料与器件学科带头人陈永翀表示,储能电池技术包括储能电池本体技术和储能电池应用技术,两者都很重要。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化程度偏弱,市场化进程需要一定过程。储能系统成本和新能源发电系统成本仍然偏高。在发展储能电池技术时,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发展相适应的储能电池技术,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易回收是储能电池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例如,短期内(5-10年),应关注低于峰谷电价差的度电成本。陈永翀指出,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储能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铅炭电池,在降低成本方面已经接近极限,若要进一步提高1倍以上的性价比,必须有新的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或者工艺突破。


  会议同期,代表们参观了河南德道电子科技、义腾新能源科技、开祥化工三家公司。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