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2020储能产业盘点:储能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2021-01-20 电池中国网

image.png


2020年,储能产业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如期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含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熔融盐储热)达到33.4GW,2020年新增投运容量2.7GW;其中,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容量首次突破GW大关,达到1083.3MW/2706.1MWh(该数据为初步统计,终版数据将在2021年4月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中发布)。2020年,电力储能项目装机的同比增长率为136%,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也突破1500元/kWh的关键拐点,正如《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规划,储能已从“商业化初期”迈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储能产业历经“十二五”时期的技术验证,“十三五”时期的示范推广,从技术到应用已经为规模化发展打好基础。“碳中和”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初定,“十四五”时期储能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目前国家层面也在积极统筹各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形成顶层设计,我们期待针对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从国家到地方能够分阶段逐步解决,并细化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将储能从支撑能源转型的一种新技术,培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四五”时期,储能技术将在性能提升、成本下降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随着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产业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我国将成为全球储能第一大市场!


纵观2020全年,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一、新融合发展趋势显现


新能源加储能融合发展已成大势。2020年,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下,二十个省的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提出集中式新能源+储能配套发展鼓励政策,储能技术对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价值已形成共识。但整体来看,还需合理规划储能布局,确保项目应用质量,并通过市场进行成本疏导或价值补偿,确保盈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规模化示范推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两个一体化”指导意见,明确了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的基地建设中增加储能以实现系统灵活坚强发展的目标。自政策发布以来,多家央企与相关省市签署了“一体化”示范项目协议,随着项目的规划及落地实施,将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探索储能不同场景下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


储能跨界融合应用价值逐渐显现。储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愈发突显,储能在提升发电侧黑启动和重要电力用户应急备用能力方面已经开启探索与应用。随着5G通信、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各地利用价格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综合能源站”建设,储能在用户侧的跨领域应用形式得到延展。


二、新规则出台逐步扫除储能参与市场的阻力 


2020年,各区域和地方电力市场规则基本解决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身份问题,初步扫除了参与市场交易的阻力,明确了第三方主体和用户资源参与辅助服务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辅助服务成本逐步向用户传导的长效发展思路。与此同时,在现有分摊机制下,储能进入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辅助服务资金使用风险,各地政策在探索中推进,如广东、蒙西、青海、山西、湖南等地市场规则及补偿标准不断调整,需要在保证储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项目有序进入市场。随着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的大规模接入,依净负荷确定峰谷电价的思路得到普及,以往白日尖高峰时段转为平段和谷段,部分地区拉大峰谷价差,用户侧储能经济性得到提升,储能项目充放电策略将由此进行调整。


三、新模式崭露头角,“共享”“租赁”先行先试


过去,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储能项目中运用较多的一类商业模式,近年来,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以及储能进一步渗透细分应用,新型模式不断出现。首先,青海省率先推出的共享储能模式,将储能的独立主体身份进一步落实;其次,湖南省于2018年在电网侧储能项目中采用租赁模式,并于2020年将升级版的租赁模式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侧储能,以分摊各个主体的投资风险。另外,目前第三方公司通过一个中央控制室将分散式储能系统、充电桩集合起来参与电网服务获取应用收益的代理运营商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代理运营商模式也是储能追求多重应用的产物,同时打通电源、电网、用户各环节,以实现储能价值衔接。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极大的促进储能多重应用价值的叠加和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新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


多种储能技术本体性能取得突破。锂离子电池继续向大容量长寿命方向发展:宁德时代利用全寿命周期阳极补锂技术,开发完成满足超长寿命要求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进一步提升单体电池的容量;其他储能技术如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也取得突破,典型的如大化所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完成了国际首台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的集成测试;储能系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及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向高电压方向发展;储能用电池热管理液冷技术开启“渗透战”,国内储能厂商纷纷推出液冷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储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在电池本体生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提升以及储能系统高度集成化发展的驱动下,自2012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本下降75%左右,不断推进光/风储平价。截止2020年储能系统成本已经降至1500元/KWh,基本达到了储能系统经济性的拐点。


五、新势力异军突起,各方加码进军储能产业


第一,资本市场持续加码储能产业投资。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储能企业投资,典型的如高瓴资本以百亿规模参与宁德时代定增;多家储能厂商开启IPO,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为扩大相关业务规模进行募集资金,典型的如派能科技、天能股份等。第二,新势力异军突起,加速布局储能。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等为代表的传统储能技术及系统集成商继续加大储能领域的投资;天津力神完成股权划转,城通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同时国内储能市场新势力不断涌现,最为典型的是华为、远景以及明阳智慧能源,另外隆基、通威、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对储能的关注度正急剧上升。 第三,储能企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以宁德时代为例参股投资了电力工程设计服务企业、与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等;比亚迪与阿特斯、金风科技、华润、正泰等 “合纵连横”深度布局国内外储能市场;除此之外一些矿产、能源及电力企业也加强了储能产业的布局。


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储能在技术、应用层面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对储能支撑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储能产业同仁如何抓往机遇,迎战变局,推动实现储能全面商业化发展,建立国际市场引领地位,已然成为行业迫切需要给出的答案。基于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特别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和头部企业代表为产业同仁解读时局,展望未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