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浪潮推动下,钠电曾一度被认为是锂电池的有力竞争者,会在A00级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场景中得以大规模应用,2023年更被预测为“钠电元年”。
然而,2024已近过半,钠电的大规模应用却并未如预期那样到来。这从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领域的钠电车销量数据可见一斑。
电动汽车:国内多家车企已陆续推出近10款钠电车型,然而上险数据显示,截止今年3月份,钠电车一共销售了28辆。
电动自行车:几家主要的头部车企均推出了钠电车型,可从终端销售来看,普遍销售不佳,并未掀起浪花,市场反响平平。
从动力端的实际应用来看,钠电整体上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布局钠电似乎更多是基于品牌层面的需要。曾被寄予厚望的钠电为何表现不佳,“钠电元年”为何落空?这主要与目前钠电性能短板以及产业化不成熟密切相关。
首先,钠电性能难以满足动力需求。钠电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上仍落后于成熟的锂电池,这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上的竞争力。在电动自行车上,新国标将整车重量限定在55Kg以下,车辆设计时留给电池的空间和重量有限。对比锂电,如果使用钠电,在保证车辆续航的情况下,就会因电池超重使整车重量不合规;如果满足重量要求,又会导致电池容量变小,续航里程变短。
至于安全性的维度,钠电也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兑现高安全的预期,并未表现出与铁锂相当的稳定性。
其次,钠电价格仍高于锂电。只有当锂价处于高位时,钠电相对锂电才具有价格优势,但目前锂价维持在10万元/吨左右,并且业内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锂价仍处在下行周期中。这样一来,钠电就失去了价格优势。并且,钠电正处于产业链培育阶段,生产成本难以快速下降。即便目前在一些应用端,部分企业钠电价格低于锂电,但这更多的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战略性定价,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钠电技术成熟度不足。锂电在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中得到了充分验证,钠电的一致性和长期稳定性则更多存在于实验室环节,尚未在商业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且钠电技术路线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另外十分重要的是,相对于汽车动力电池和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钠电池现下并无国家标准规范,这对推广钠电应用不利。
总体而言,钠电产业化现在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大动力还是小动力场景,在符合政策规范和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层面来看,更加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应用充分验证的锂电是更为适合的选择。
钠电的能量密度劣势大大限制了其在动力场景中的应用,但在那些对能量密度要求不太严格的场景中,比如大型储能、工商业储能、备用电源等,钠电或许可以实现更好的应用效果。
首先,大型储能因布置在户外,对空间和重量的敏感度低,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严格,钠电由于能量密度较低而导致的体积较大和重量较重的劣势,在大型储能应用中表现不突出。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钠电池拥有良好的倍率性能,这在电网调频等需要快速充放电的储能应用场景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同时,钠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良好的适应性,会进一步增强其在极端气候下执行高倍率充放电的能力。
凭借独特的优势,钠电池已在储能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5月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内首个10MWh的钠电池储能电站正式投运。根据业内预测,2024年储能钠电出货量将超过1GWh,同时,更多的政策开始推动钠电应用于储能,钠电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钠电池有望成为储能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