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进入的“链条”
对于已经进入手机电池供应链的锂电企业来说,从国产手机“逆袭”中所获利润虽然颇为微薄,但仍不失为一笔具体可得的收入。而众多仍未进入手机电池供应链的锂电企业,恐怕连享受这点微薄利润的机会都难以得到。
随着国外品牌手机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下滑,各国产手机品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大的国产手机厂商将有望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除了品牌优势之外,很多大的国产手机厂商凭借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在未来国内手机大厂将会获得更大的机会,手机行业的发展将可能呈现集中化的情况。”徐昊说道。
据了解,国内大的手机厂商的电池供应商一般来说较为固定,如联想(MOTO)的电池供应商为光宇、维科;小米的电池供应商为光宇、LG等。如果要增加电池的订单,国内手机厂商也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原有供应商的产品。“大家都希望使用一些熟悉的、对其性能质量较为了解的产品。”徐延铭表示。
徐延铭告诉《高工锂电》记者,当前很多电池或电芯厂商均有扩产计划,只要手机厂商不过大地增加电池订单规模,电池或电芯厂商在产能上一般都能够满足需求,未进入手机厂商供应链的电芯厂商,想要寄希望于从原有电芯厂商“虎口夺食”的想法,恐怕很难实现。
业内人士担心,大型国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提升,且更愿意选择较为固定的电池供应商,意味着国产手机“逆袭”的红利,更多地为原有的锂电池厂商享有;另一方面,相比较于国内厂商的电芯产品而言,进口电芯产品的价格并不算贵,在双重夹击下,未进入手机电池供应链的锂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而在选择锂电材料供应商上,大型电芯厂商的态度也往往是“用熟不用生”。记者了解到,国内较大的电芯厂商虽然每年的材料供应商会有一定的变动,但主要的供应商基本保持稳定。当前锂电材料企业普遍产能过剩,完全有能力满足增加的订单需求,其他材料企业很难获得太多的机会。
“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的增加,对锂电行业带动的面比较有限,最终收益的主要集中在行业内几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对于小的厂商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徐延铭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