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4我国储能装机约81.3兆瓦 四大激励因素推动发展

发布时间: 2015-01-21 08:57:39    来源: CNESA    作者: 张静
字体:

[摘要]2014年,我国储能在电力系统的累计装机比例从2013年的7%上升为10%,累计装机规模为81.3兆瓦,比2013年增长55%。回顾2014年的储能市场,从政策到应用,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大事接踵而来。

  激励因素三: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底,由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20余项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扶持政策,激励并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示范推广、发展目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同步发展。

  受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的鼓舞,许多国际大型电池厂商纷纷加大了对我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近期,三星SDI、LG化学、SK集团等韩国电池企业纷纷提出了在我国投资建厂、扩大动力电池产能的发展计划。同时,以尼桑、福特、宝马、通用等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国外企业也都非常重视动力电池的二次利用。未来,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为储能电源的市场发展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车电互联(V2G)、需求响应充电以及电动汽车电池二次利用。

  激励因素四:加州储能采购计划通过

  根据美国加州AB2514法案,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CPUC)通过了“储能采购框架和设计项目”,确立了三大公共事业公司(太平洋电气公司、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和圣地亚哥电气公司)到2020年将完成1.325吉瓦储能采购的目标。

  同时,美国加州也将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的资助期限延长至2019年。

  加州对储能的采购计划在推动了储能在美国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也象一剂强心剂刺激了全球储能应用的发展,让更多的储能从业者和参与者看到了储能走向商业化的曙光。国内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2014年,储能产业的装机容量及项目建设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局面,但降低系统成本、加强应用经济性评估和建立一个适合储能参与电力系统运行的新机制仍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政府、电力系统、用户和投资机构对储能的关注度逐步升温。“十三五”期间储能将是科技部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科技经费将持续支持储能的前沿技术、示范应用及对商业模式的探索。新一轮的电改,特别是电价改革和用电侧的开放政策都将为储能开拓出新的增长点。从应用角度,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用户侧需求响应管理、光储模式等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方向。根据CNESA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吉瓦,其中70吉瓦为抽水蓄能,另外的30吉瓦则来自于以压缩空气储能和电池为主的其他储能技术。

  (作者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