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消费品的技术开发
稍作一番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一些新兴产业均重复着相似的发展轨迹,随着行业开始回暖,势必会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价格战将导致其毛利率不断下滑,最终回落至类似一般制造业靠规模以及精细的成本控制才得以生存的境地。
对于光伏制造业环节而言,如何摆脱产业周期困扰,开辟更大的市场空间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比如将光伏作为一种附加值依附在其他产业上面,以此获取更多的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业内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光伏大会上,汉能控股公司副总裁代明芳就介绍说,将砷化镓薄膜材料应用于移动电源,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视。而在具体的发展方向方面,将以民用为主、工业为辅,这有可能成为光伏企业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方向。“就是说任何可移动、携带或者穿戴的东西,都可以运用高效砷化镓薄膜技术。移动电源的应用领域,还包括像无人机的系统,消费电子类如远程电源、汽车、物联网等。从目前的产品来看,有的产品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出售,有些则处于共同研发、共同开发或者在制造阶段。”
代明芳表示,对于上述领域而言,目前最主要的是如何把成本降下来,把产品产量增加上去。“2014年基本已经开始具备产业化,2015年、2016年随着市场发展会逐渐放大,同时成本会有大幅下降,保守预计,成本差不多是3美金左右。目前在高附加值的汽车市场里大规模生产以后,在中高端常规光伏应用电池领域,这个成本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除此之外,围绕整个制造业环节的技术进步,也仍将是行业的焦点,并关系到未来与其他能源的竞争情况。
据了解,在“十三五”光伏科技规划中,电池技术仍然是关注焦点,包括低成本的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以及一些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
不过,就目前终端应用的现实来看,电池效率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放在整个系统中以及目前的并网环境来看,重要性则大打折扣。
对于整个制造业而言,辅材、装备制造,所需要弥补的缺口,可能要超过电池。
因此,基于目前所面临的贸易环境,对于光伏行业而言,应该在辅材、装备制造方面获得更多的突破,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贸易纷争中,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反制手段以及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