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充电桩
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郑立新表示,我国现已建成723座充电站,28000个充电桩。
然而基础配套设施与新能源车的销量明显不成比例,充电设施不足成为困扰新能源汽车发展“老生常谈”的话题。
为促进分时租赁业务常态化发展,各车企也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暗暗争夺。
在上汽与赛特康科技的合作中,除荣威E50和荣威550PLUG-IN的购车项目之外,上汽与富电科技还在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其中,国内首个核心商圈光伏智能充电站于1月19日在北京华贸中心正式落成,这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覆盖率。此外,双方还将在全国范围的公共区域、住宅小区和汽车租赁等领域开展充电设施建设,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充电之便。
此前,电动车企特斯拉曾在华建设了超过500个充电桩,其还与民生银行(9.47, -0.16, -1.66%)签订战略协议,继续建设400个充电桩。同样在充电领域即将“主动出击”的企业还有北汽——根据北汽今年的充电桩计划,其将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布局并完成10000个自建公共充电设施。
不管是分时租赁还是私人购买,充电桩的位置和数量都将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考虑因素。归根结底,在新能源板块的竞争中,充电设施建设是企业进行一切产品推广手段的基础。唯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才能做好分时租赁业务,并最终将其产品推向私人购买市场。
风险犹存
针对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不知道、不了解、不相信、不购买”的“四不”难题,分时租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顾虑。除汽车企业自发扩增的业务之外,AA租车、一嗨租车、EVCARD等企业也从中寻得商机,纷纷开展包括特斯拉、宝马之诺等车型在内的分时租赁项目。
对车企而言,分时租赁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大宗订单、拉近与消费者距离,还能迅速增加曝光率;对租车公司而言,仅凭“高科技、新能源”这一噱头,也能为其新业务赚足眼球,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新能源与分时租赁刚刚实现“组队”,从理论上讲,二者的结合可以带来更高的使用率,而大宗销售则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率,但从实际操作角度,综合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观点,新能源汽车租赁仍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首先,车企若要实现有影响力、大规模的分时租赁,则需选择一位或多位合作伙伴,鉴于数额巨大的车辆和运营成本,融资租赁是车企及租车公司的最佳选择。根据近期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租赁报告》,融资租赁或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克服发展困难的重要助力。如此,寻得一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将成为车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而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配合是否平稳也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在解决合作伙伴的问题之后,如何最大程度地贴近消费者,又是一轮重大考验。在上汽与赛特康科技的合作中,分时租赁将通过手机客户端“小易租车”为用户提供便捷式下单,“小易租车”的易用程度,也将直接影响这一项目的运营。
最后,在分时租赁业务开展过程当中,充电网络能否实现大规模建设也将成为一大难题。在产品得到充分曝光后,要真正实现销量飞跃,最终还要依靠个人购买,而私人购买新能源车的长期瓶颈则是充电问题,如若不能在产品曝光的同时加速布局充电网络,恐将迎来虎头蛇尾的结局。毕竟,分时租赁并非新能源推广的目的,只是打入私人购车市场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