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动力电池将成政策“新宠”

发布时间: 2015-04-01 15:43:36    来源: 电池中国网综合    作者: 木兰
字体:

[摘要]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正面临着“中央热、地方冷”和“政策热、消费冷”的局面,究其原因,无非是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和价格偏高所致,而其根源则在动力电池。

  随后,地方政府也开始跟进,深圳近日发布了《深圳市新能源发展工作方案》,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要求到今年年底,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模块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

  由于燃料电池技术储备薄弱,加之政府补贴较少,所以,很多车企不愿再投巨资从头做起,因此,科技部对此很落寞,但在产业路线仍不明确的情况下,又不能直接放弃,只能是把燃料电池车目标定得很低,2020年以前只要求“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突破,达到产业化要求,实现千辆级市场规模。”

  优化管理机制促发展

  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技术,并建立了高新项目国家扶持,但很多项目的开展在业内仍存在异议。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有一家车企,只要拿出100辆纯电动车,就能获得1亿元的补贴,平均一辆100万元,其实背后什么技术也没有。”

  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技术支撑,为了获取补贴而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车企绝非个例,这就导致一些国企对自主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并不真正重视,而是通过购买核心部件组装成品,拿到扶持基金,这也是近年国有车企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随着产业的发展,政策和制度也趋于完善。专家指出,相关机制正在发生改变,日前出台的《方案》已明确要求“建立统一领导、规划合理、协调高效、优化配置、目标集成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专项组织管理体系。”

  据相关人士透露,科技部正计划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管理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建立由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构成的专项管理机构。其中,领导层由部际联席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构成,管理层由专项办公室、知识产权、财务、监理组构成,技术层由重点专项首席专家、重大项目总体组、项目总师、课题负责人构成。

  项目管理依旧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负责,并从多个中心抽调相应人员组建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管理团队。尝试建立项目经理制,负责专项试点工作的实施。中心将加强对专项管理的监督,建立廉政风险的防控机制,加强内部制度的设计,并将逐步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现代管理体制,实现向专业化项目管理机构的转型。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看好政策预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扶持,尤其是对动力电池产业的扶持,优化新能源汽车项目管理机制,将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质的飞跃。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