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从互联网大佬与车企的联姻,到工信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一个互联网拥抱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巨头杀进汽车界
去年,苹果、谷歌、英特尔及微软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相继发布自己的车载操作系统,打破了一直以来由汽车厂商主导车载系统的局面,正式拉开了汽车互联网化的大幕。
与此同时,国内互联网巨头亦纷纷牵手汽车企业,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可见,“互联网+汽车”时代已然来临。
从百度与上海通用的合作,到乐视与北汽的牵手,再到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的联姻,都有一个共同点: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
在“互联网+汽车”合作的企业里,有一些合作并不是基于造整车,像富士康、腾讯及和谐三家联手后,富士康就明确表态,富士康未来不会造整车。腾讯也表明初期业务以智能车载设备为主,抢夺的是汽车上的中控屏和车主相关服务,未来可能延伸到网络智能汽车或自动驾驶汽车平台。
无论造整车,还是造中控屏,互联网化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传统“功能车”变身“智能车”
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到能上网并实现各种交互应用的智能机,这是手机进化的历程。如今,这个进化历程将再次在汽车身上上演。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答为何要跟阿里巴巴合作时表示,“现在到了要重新定义汽车的时代,原来简单定义为交通工具,现在至少应该是一个移动终端,在车里可以提供出行的一站式方案,以及在出行途中相应的服务。”
汽车,正从代步工具的“功能车”向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车”进化。在这个进化过程中,需要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参与。
未来,互联网汽车在改善人与车交流方式的同时,将会向车与车、车与路、车与基础设施的交流方向迈进。“人、车、路和基础设施的四维交互将成为趋势。”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在谈及互联网汽车发展时认为。
无人驾驶,彻底解放手和眼
近期的一项壮举,让无人驾驶展现了惊人的魅力。
一辆装配无人驾驶系统的奥迪Q5,3月22日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出发,9天时间横跨美国东西海岸,顺利到达东海岸纽约,全程5600公里。
这辆奥迪Q5装配有Delphi无人驾驶系统,配备6个激光传感器、6个雷达传感器,以及大量的摄像头,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行驶,甚至可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轻松安全地通过十字路口。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阶段,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被“开车”占据,彻底解放驾驶者的手和眼,汽车才有可能从代步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
有关人士认为,一旦进入“无人驾驶阶段”,汽车的功能有望向“上网+娱乐”转变,汽车产品才有可能经历新一轮革命。
不过,目前无人驾驶还是不能让人完全放心。有关专家表示,“无人驾驶是个方向,技术上已有很大进步,未来一定可以实现。不过,要实现在公共道路上行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除技术上、法律上的问题外,还有一个过渡过程。”
打开万亿市场空间
未来三到五年,车联网与智能汽车将带来“无与伦比”的投资机会。“在这个市场空间里,至少应该是千亿人民币的量级,甚至会挑战万亿量级,规模之大超乎想象。”业内人士对互联网汽车开启的市场空间十分乐观。
互联网汽车,离不开车联网的支撑。车联网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基础元器件,各种网络集成设备,实时地图、高精度导航及人车交互的语音、显示等部件等等。汽车加速互联网化,这对相关的产业会是一个利好。未来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而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也正密切关注发展态势。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互联网汽车还处于初始构建阶段,大量主流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合作,以开发车载终端和车载系统平台为切入口,初步介入互联网汽车产业链。在未来,当具备联网功能的汽车群体逐步积累后,量变将引起质变,为更多企业带来向应用层突破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