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铅酸电池行业环保政策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 2015-04-11 09:07:17    来源: 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字体:

[摘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池回收处置方面的法律法规曾经长期空缺,回收体系不完善、无法实施废电池的全过程管理,铅酸电池再生利用及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体系亟待建立。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铅酸蓄电池由于材料廉价、工艺简单、技术成熟、自放电低、免维护要求等特性,仍然占据着世界电池市场的最大份额。

  近年来,我国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与美国、日本等国际铅酸电池主要生产国家行业集中度高的特点不同,在中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铅酸电池企业,生产规模小、污染严重、品质参差不齐、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生产未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工业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给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就铅酸蓄电池本身而言,金属铅、硫酸等基本原料都是环境的潜在污染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池回收处置方面的法律法规曾经长期空缺,回收体系不完善、无法实施废电池的全过程管理,铅酸电池再生利用及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体系亟待建立。

  为加强铅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利用,杜绝铅污染事件发生,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国家自2011年起对铅酸电池行业进行了大洗牌,相关政策包括《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

  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的污染物主要有铅烟、铅尘、含铅废水、含铅固废等。《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规定,铅酸电池企业不得建于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在III类以上的水域及其流域周边和上游;不得新建在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制药、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周围,需根据《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设定卫生防护距离,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得有居民集中居住区。

  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到 2015 年,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要达到 90 % 以上,铅循环再生比重超过 50 %,推动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意见》出台,主要是杜绝污染,加强铅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利用,将对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13年环境保护部发布《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作为指导性文件,对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行业在清洁生产、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按照《政策》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及再生铅企业将分别占到企业总数的60%、70%以上;废铅渣全部无害化处置,再生铅熔炼金属回收率大于97%。到2020年,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0%、85%以上。

  受到政府准入条件的影响,许多有实力的铅酸电池企业或进行搬迁,或外迁入规模化工业园。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机械化、清洁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运营成本大幅度提升,造成企业一次性投入增加,盈利下降。加上 2012 年四季度电动自行车电池引发的价格战,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电池生产企业亏损,小规模企业被迫停产。目前全国铅酸蓄电池企业80%被关停并转,企业数量从 3000 多家下降到约 500 家。改变了以前铅酸电池行业混乱无章,低价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引发行业恶性竞争的局面。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