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退坡机制”下新能源汽车如何自立

发布时间: 2015-05-14 10:14:44    来源: 中工网
字体:

[摘要]未来五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助,但金额收紧,补贴实行“退坡机制”,而且首次对新能源车补贴的“退坡”政策给出明确时间表。随着补贴的逐年下降,新能源车市场会否因此而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综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阶段离不开好的政策,由于国家大力扶植新能源车,补贴成为生产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补贴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用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另外,除了汽车成本,新能源车企还有额外支出,比如给消费者安装充电桩,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等等。现在,随着政府补贴标准的逐年下降,企业负担加重显而易见。

  目前,在限行限购城市,为控制机动车的总量,同一身份证下只允许拥有一辆机动车;而在非限行限购城市,机动车的增长主要依靠新兴消费者的增长。补贴减少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环保理念及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有限,传统汽车更具吸引力,这才是“退坡机制”之下,摆在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前的问题。

  有业内专家认为,目前还难以判断,补贴“退坡”政策“按原规划落地”是否释放出了新的政策信号。现在车企所能够做的,只能在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新趋势重新评估的基础上,探索补贴下降之后的市场化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车企应对之策

  从起步时的艰难徘徊,到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可谓广阔。然而,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又注定少不了曲折,正考验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相关人士表示,财政补贴“退坡”对新能源车企来说确实压力不小,不过企业也早有心理准备,长远来看,把新能源汽车量产规模做上去,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才是“硬道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后就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反观没有做出规模的企业,特别是自己没有核心技术的,完全依靠第三方采购,很难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就很难与主力厂家竞争。未来的新能源车辆补贴政策也许会导致大厂收购小厂,新能源车的品牌格局也可能因为政策的变化而进入重组、吞并的过程,最终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补贴“退坡机制”将能够更好地规范市场。

  新能源汽车属于“政策导向市场”,补贴只是导向的手段,“退坡”是个必然的过程,企业不能永远躺在补贴上面混日子。如果一味依赖政策扶持,产业就无法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独立行走,接受市场的洗礼。

  业内专家建议,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应对政策的不断“退坡”,可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国内外的竞争,通过技术的持续改进以及产品方面找准消费需求,营销方面找到强有力的卖点;二是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成本控制,将资金多用在技术“刀刃”上,不断拓宽市场销量。总之,车企只有通过创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来降低成本,缩小和市场的差距。可以肯定的是,补贴减少后,以补贴为中心的非市场化产业活动将会逐渐减少,回归市场理性。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