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互联网+”、“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崛起,带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兴盛,其中,以代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表现最为抢眼。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制造2025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板块本身有着强烈的增长动力和内在需求,也是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主要引擎之所在。近期又迎来政策密集出台的风口,天时地利俱在,在今年下半年及今后几年里,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制造2025:以技术和创新为主 带动工业崛起
近两个月,中国制造2025成为资本市场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的工作安排,中国制造2025“1+X”方案,以及重点技术创新“绿皮书”有望年内相继推出;工业强基等专项工程将在年内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包括“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在内的多个重要智囊机构也将组建。由于该战略时间跨度较长,随着后续政策的逐步推出,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今后几年被看好的主题投资方向之一。
新能源汽车: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期,随着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成品油补贴政策的倾斜和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具体政策细则的出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催化作用明显加大。
新能源汽车,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汽车行业弯道超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等多项民族梦想,也是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主要引擎之所在。广证恒生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引擎已点燃,其投资逻辑包括:新能源汽车契合环保主题,政策不断加码,产业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内生性增长打开行业空间,外延式扩张注入持续动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腾飞,动力电池需求增加供给偏紧,能源互联网有望带来新变革等,因此,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投资重点。
电动汽车业繁华 拉动电池投资热情
今年以来,特斯拉公司在美国加州霍桑的工厂公布了其储能电池产品,并分别针对家用、企业和公用事业推出不同系列。特斯拉的家用储能电池“Powerwall”的发布,立刻引起电池及储能领域的骚动,随后,韩国电池巨头LG、德国奔驰、日本住友化学(Sumitomo)等纷纷加码电池业务,给技术相对薄弱的电池领域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日前,韩国LG化学公司研发出新型电动车电池组,可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高达300英里(约合483公里)。该新型电池组基于锂离子技术打造,电池容量在80-120千瓦时之间,优于特斯拉容量为85千瓦时的电池。
随后,德国奔驰推出了一款类似特斯拉Powerwall的家用电池。奔驰的这款家用电池相对特斯拉Powerwall而言更加模块化:每个电池的最大容量为2.5kWh,使用时可以将八块电池拼装在一起,让整面墙的功率达到20kWh——比Powerwall高出了一倍。至此,特斯拉不再是唯一一家拥有超大家用电池的集团。
近日,日本住友化学(Sumitomo)宣布加大投资力度,力求将其旗下Pervio品牌系列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产能提升一倍以上。该系列产品目前的产能预计到明年春季将提升约30%。此外,住友还将在韩国新建工厂专注生产Pervio系列产品,并计划于2017年开始商业规模生产。
电池二次利用有望更受关注
随着电池产业的升温,电池回收及二次利用将成为电池产业的另一发展机遇。
近日,通用汽车计划推出电动车电池二次利用技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增长潜力巨大的储能市场。事实上,通用对扩大电动车电池的应用面关注已久,早先就曾经提出将电动车电池用于电网。
与特斯拉储能电池相比,通用电池再利用技术属于广义的储能范畴,但焦点集中在延长电池的经济寿命,在电动车使用完毕后还能继续发挥余热。
据研究分析,储能行业在未来具有广阔的盈利空间,全行业利润预计将从2012年的2亿美元暴涨至2017年的190亿美元。由此,今年以来,除电池企业加码储能业务外,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宣布将进军该领域。
电动汽车:美国市场2024年销量将破100万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法维翰咨询公司一篇“电动汽车地理预测”的报告称,美国市场的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逐年上升,有望在2024年突破100万辆。
该项研究声称,未来十年,美国的汽车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增长率约在14.7%到18.6%之间,加利福尼亚州有望是美国最大的电动车销售市场。
与美国市场预期一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5月也表现抢眼。根据协会统计,5月份我国共销售国产新能源乘用车10856辆,同比增长192%,环比增长30%。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售6540辆,同比增长145%,环比增长27%;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售4316辆,同比增长308%,环比增长36%。据研究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
相关研究表明,新的电池、电动汽车的时代即将到来,业内专家认为这将会为“绿色运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