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央企,特来电来布局充电桩更显高调而激进。由于高速公路充电设施被国企垄断,城市成为了特来电关注的重点,其充电设施建设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区域性,新能源政策相对完善的城市成为他们的首选。特来电新能源副总裁郭永光非常自信的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主要战略是跑马圈地,主要还是以新能源示范城市为主,全国88个新能源示范城市中,我们已经在44个有所布局。”
这更像特来电的一场赌局。而特来电已为此做好三年不盈利的准备。有接近特锐德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铁市场的饱和,让特锐德领导层充满危机感,而进军充电桩是特锐德的重大战略转型,也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特锐德的二次创业。”
决定特锐德能否赢得这场博弈的背后,是能否织成这张充电网。而赢得赌局的第一步就是跑马圈地以及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
就在不久前,特来电与北汽新能源、东风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许多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都认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17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颠覆的元年。届时,特来电希望以汽车租赁+充电网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的商业模式引爆市场。
“试想一下,如果车主对汽车安全有所担忧,在充电时,我们对车进行联网,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数据,知道你的车哪里出现问题,同时给你推荐最合适的维修点。”在郭永光向记者描绘充电桩市场未来的蓝图中,充电桩是一系列增值服务的跳板,也是收集新能源汽车数据的终端,而其衍生出的大数据修车、新能源汽车租赁、充电短信广告植入、互联网金融、O2O等商业模式都将紧紧粘合在充电桩中,成为增值服务。而这些模式,先后在多个采访中都有被提及。
但在特来电高层看来,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国企也不是蜂拥而起的小型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对手来源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国企在决策效率上不如我们,小型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太单一,非常容易被抄袭,而BAT如果以车联网作为接口,要整合充电桩运营是非常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掌握了车辆数据,获得电池和充电数据很容易。”郭永光同时也谈到了对未来的担忧。
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已基本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与直接的“电费+服务费”相比,新能源汽车租赁、大数据修车等与互联网结合的OTT,O2O模式不断被提出来,但商业愿景背后,这张网如何织,什么时候能编织成,织成后真能引爆市场么,恐怕还需市场检验。
若一切如这些互联网公司所愿,这将是颠覆传统汽车业的千亿市场。
“低调”的国家队
与民企相比,早期进军充电桩领域的国家队在新一轮的充电桩热潮中卷土重来,但与特来电等民营互联网企业的激进相比,呈现冰火两重天之势。
记者在联系许继等国家队充电桩业务负责人时,多数企业并未过多谈及其充电桩业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期大跃进式的进击,让充电桩领域的国家队走了不少弯路,今年在充电桩市场,国企谨慎的多。”
早期活跃在充电桩建设运营的企业中的国企以占山为王为主,哪里有政策,这些国企就向哪里拓展,最终形成了充电桩占山为王的割据时代。
据一位国企负责人介绍:“早期国内充电模式有深圳、合肥与青岛模式,其本质区别在于充电或换电思路不同。各个企业都按照自己的模式推充电桩,其实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问题。”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动汽车研究者向记者表示。“市场上来看,一是车的保有量太低,车主充电找不到充电桩;二是标准的不统一,充电桩企业之间未能做到互联互通,车主好不容易找到了充电桩接口还不匹配。最终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市场都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过去的弯路,被业内人士比作“国企的社会责任”,引发了新一批从业者的反思。刘永东告诉记者:“在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热潮中,很少有企业再专注于一种充电模式的,大部分企业都选择快慢结合,充换结合的运营思路。”
在国家对新能源私家车大力扶持之时,一些国企开始冷静下来,打算把重点放在保有量并不大的公共交通车辆与物流车辆领域。
“公共交通和物流交通市场的优势是政府能够把控,能够集中管理,缺点是规模太小;而私家车的市场规模很大,但是问题却很多,私家车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太复杂。以一个小区为例,有物业、城管、业主、电网公司、供电局等等,协调各方利益非常困难。例如,审批一个充电桩要找物业,但物业又担忧跳闸怎么办,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充电桩建设的迟迟不落实。”一位国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聚电科技CEO贾雪峰曾为记者做了一个类比:“一辆大型公交造成的排放约等于上百辆私家车造成的污染。”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将公共交通改电的意义更大些。
不过,这些国企并不愿意过多谈及未来充电桩业务。据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充电桩只是国网业务版图中的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些国企面临的局面也不尽相同。例如,国网旗下的许继集团的专长于设备制造,只要充电桩还发展,运营的企业往往都要找许继采购设备,但运营并不是许继的长项,因此许继的策略是主要负责设备生产供应,确保它是最大的设备提供商的地位。”
在电改风口浪尖的国网似乎已没有布局充电桩的积极性。聚电科技CEO贾雪峰认为:“从电力行业来看,充电桩本身属于售电侧的业务,国网的主要目标是做好输电网的建设,因此也不会太大规模做充电桩。”
“对于国网来说,不愿意面对媒体的背后,是由于布局的充电桩几乎都在赔钱运行,对于国企来说说出去并不好听,很多国网所做的电桩号称有10年的保质期,但才5年时间不到,很多桩都已成了废桩、僵尸桩。”据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为了验证这位专家的观点,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的国网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正常工作的电桩确实都在赔钱运营,更不用说还有大规模的废桩。
记者在对北京城区及五环外充电桩调查发现,在北京城区的充电桩排起了长龙,但五环附近不少电桩由于用户对充电桩使用不熟悉,产生了很多人为的破坏。再加上缺少专人维护,很多电桩已成废桩,甚至成为艺术家涂鸦的道具,上面布满厚厚的尘土,十分苍凉。困扰在车主心头的里程隐忧,使大多数车主宁可在市区排队等待,也不愿意冒风险去距离北京城区较远的五环充电。
沈海寅认为:“电动汽车充一次电续航里程能否达到300千米,是行业转向良性发展,消费者认知发生改变的临界点。300千米是出租车一天的平均里程,而开车上班族一天的里程约为50千米,一周差不多300千米,这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但目前大多数车还不及这的一半。”
特来电创新事业部总监耿春海向记者解读了这些电桩的盈利困局:“服务费太便宜、充电太慢都是造成充电桩不盈利的原因,现在普遍流行的直流快充,充电时间大约为2小时,北京一度电0.8元钱,服务费一度电也约为0.8元,如果一个电桩一天工作16小时,也只能接待8个车主。而直流快充相比交流慢充的建造成本又高出许多,几乎不可能盈利。”
在耿春海看来,一些公司疯狂的布局可能引发对电网的冲击。“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了解电力,在布局之时不会考虑电网的承载力。但试想一下未来,大量的车主下班回家,同时把电动车放在小区车位上开始充电,小区电网承载不了导致断电事故频发后果会怎样?国网最明白这些事情,但国家这么强力推电动车,国网也不好说什么反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