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如何?和传统汽车相比有何优势呢?
按照美国能源部的估算,如果量产50万辆的燃料电池汽车,每台汽车的燃料电池的成本接近40美元,其价格将会大大降低。如果用户购买燃料电池汽车,按照100公里1公斤氢气来估算,费用约为20元人民币,比传统汽车加油的费用要便宜。
2014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氢燃料电池车普及促进策略》,将氢燃料、氢燃料电池车相关的国际技术标准引入日本国内,并将其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车行业标准。这说明在国家层面,日本已经在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
“今年,丰田的未来车已经宣布实现了商业化,现在订货已经超过了1500辆。”衣宝廉指出,从国际上来看,燃料电池车现在正进入一个商业化的诱导期。
产业化必经之路
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何时能够迎来大规模的产业化?
衣宝廉说,电动汽车的关键能源动力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控制器技术。这3项技术是电动汽车所特有的技术,也是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
“世界上第一轮燃料电池汽车研发高潮在2000年左右,当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各大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加紧开发燃料电池技术,企业界尤其是各大汽车生产厂家看到燃料电池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投入巨资组成联盟,进行燃料电池车的相关研究、试验与生产。各大汽车公司,包括奔驰、通用、丰田等都认为,到2004年燃料电池车将能够批量生产,实现产业化。但显然,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速度没有当初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衣宝廉说。
从产业界来看,在“十五、十一五规划”燃料电池汽车全球产业化热潮期间,中国汽车工业界并没有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有明显投入,进入“十二五规划”后,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趋于理性化的大背景下,上汽集团制定了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五年规划,以新源动力为燃料电池电堆供应商,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燃料电池汽车。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早已意识到燃料电池汽车的先进性。科技部连续出台了多个五年计划,对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包括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氢能技术的研发给予了专项经费的支持。“就中国的燃料电池研发技术来说,在前面三个五年科技计划支持下,我们基本上掌握了零部件和平台技术,但是我们在规模化、标准化、一致性方面还不够。”清华大学教授李建秋说。
近年来,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几步。
2003年8月7日,一辆安装燃料电池的桑塔纳2000轿车在同济大学校园内奔驰,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这是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样车“超越一号”。
2004年10月,全部采用“863”项目承担单位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的“超越二号”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以5项优秀成绩征服国外汽车巨头。
2006年6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上,“超越三号”取得4个A的好成绩,拔得头筹,这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燃料电池汽车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此外,它能够有效利用工业废氢。”上汽集团燃料电池整车项目总工程师指出,上汽集团一直贯彻国家能源战略,瞄准汽车驱动电气化趋势,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升级,“2014年,我们开发的荣威750燃料电池汽车参加了整个全国巡游,跑了接近1万公里,经受住了不同路况、气候、海拔的考验。”
李建秋指出,目前,在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技术方面,我们仍然有三大关键技术需要攻克,“第一是纯电驱动技术;第二是整车的结构安全集成技术;第三是车载的氢能源核燃料电池的技术。未来这个行业应当从材料到单体、发动机、整车形成相应的配合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泰指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应该有能力支撑前沿技术投入,关键是政府和企业的战略抉择。需要指出的是,替代性技术的成长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至少已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时间,但是中国决不能抱机会主义的心态,必须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如果我们国家的政策得当,未来5年内整个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客车和轿车这两类,在电池耐久性、PT用量等方面应该会有明显的突破。”李建秋表示,目前客车已经进入技术示范阶段,2020年前后会进入大量的推广阶段。对于轿车来说,由于现在还需要技术攻关,预计到2020年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建设,2025年前后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