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有预测报告称,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正进入黄金期,到2017年,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将暴增至目前的400%。如此跨越式的规模增长之下,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仍有问题待解,电池企业要“居安思危”,且听小编一叙:
国际锂电企业进军倒逼国产动力电池行业提升
随着LG化学等国际锂电企业进军中国的日程日渐加快,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也开始陡增,如何尽快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亟待回答的命题。
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邵晶鑫分析认为,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整车是有保护政策的,但是对于电池企业没有,这意味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将会和来自国际的企业公平竞争,产品性能、价格等就成为车企的考量因素,这将会直接推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价格控制上快速提升,否则将会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国内锂电行业也欢迎更多的国外企业参与进来,共同促进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市场总监杨琦向高工锂电网表示,LG化学、三星SDI等国际企业的进入将会倒逼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产品上的创新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在多元化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定位。
与传统消费类电池不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一旦启动就将会是千亿级别的体量,而且增长速度会非常快,并不是几家或者十几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就可以满足需求的。
事实上,CATL的关系企业(ATL)已经和三星SDI、LG化学在消费电子市场较量多年,并于激烈竞争中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软包锂电池厂商,市场份额稳步扩大。从此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如果肯在研发和生产中扎扎实实的下功夫,是完全可以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
“国内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与终端用户、车企、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进行合作,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建立和巩固市场地位,与国际巨头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合肥国轩一位市场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三星和LG在内的国外企业在国内动力市场争夺战中,一开始就采用极端的低价策略,这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心和警惕。
“从三星和LG最近的企业报表来看,锂电业务板块连续几个季度都是亏损的,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在市场中打出行业最低价,倾销的可能性很大。”一位知情人士在微信圈中提醒。
正常的市场竞争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国外企业采用低价倾销等手段来抢占市场,打击国产工业,势必会对动力电池行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上述知情人士的建议是,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国外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动力电池行业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动力电池延长寿命 技术突破成关键
上海同北京一样作为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也在考量提高动力电池的使用期限,综合目前各车企的动力电池质保服务标准来看,动力电池一般能运行5年10万公里。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是当下各电池生产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电动汽车的瓶颈在于电池,只有电池动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改变动力电池的充电方式是延长电池寿命的不错选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宣传的8年质保,其实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汽车动力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异,电池组内的电池单体性能也存在些许差别。随着时间地推移,电池组内的单体差异会逐步扩大,最终会影响电池的性能,造成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而不同的充电方式是影响单体锂离子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充电方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电池容量,而且可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是当前电动汽车备受诟病。为此采取的大倍率快充方式虽然解决了充电时长的问题,但其实严重影响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一味地追求快速充电方式,进行大倍率充电,容易出现高温、过充等异常情况甚至引发危险。而采取“先柔后劲”的充电方式,在电池所能承受的电压、电流之下,并监测环境、温度、温差,主动维护电池健康状态,都有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风险。
充电方式是延长电池寿命的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上的解决方案。电池寿命和稳定性的提高还需从技术上取得突破。针对于我国现状,动力电池从生产技术层面来说,我国电池企业在生产和研发能力上都落后于世界水平。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7.6万辆,同比增幅达到2.5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动力电池出现大量缺口,再加上动力电池行业壁垒较低,导致大批技术含量较低的电池企业投入生产,最后造成国内低端电池产能过剩、高端电池市场空白的局面。此外,技术含量较低的电池能量密度较低,这就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若生产同样容量的电池,我国电池重量将超过日韩企电池重量,这又将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发展。
另外,我国电池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各家电池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通用性很差,无法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也加大了电池设计的工作量。由于没有统一行业标准,各企业生产的电池充放电性能相去甚大。上游缺乏标准,无法标准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充电桩呈现出了较大差异,也成为了充电难的原因之一。统一的电池标准将有助于规范电池行业,有助于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上来。
一边是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动力锂电池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边却由于电池续航能力、安全性等障碍迟迟未能突破。与国际相比,中国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中国先进材料和机理研究较差,电池结构设计技术先进性较低,另一方面,自动化程度较低,精工艺的开发能力也较弱。电池系统并不是只要将单体组合即可,其实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另外,电池所需的高端材料供给尚不足,一致性、良品率、安全性、可靠性、产品性能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企业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优势产能不足。
动力电池企业货款状况改善 电池材料供应现紧张局面
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1-9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约800%,新能源乘用车增长300%。据盖世汽车了解,60%的新能源商用车使用我国生产的动力电池。
受益于新能源整车销量增长的拉动,动力电池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也使得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善。行业人士告诉盖世汽车,2015年作为动力电池产业爆发的一年,今年动力电池的付款方式有了很大改观。“之前月结30天,月结60天的情况,今年大部分改为现付30%的先进,发货前再付60%的余款。”付款方式的改变,缓解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资金压力。
对动力电池需求的增加,加大了对电池材料的需求。但是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在供应方面也出现紧张的局面,一些材料生产商趁机上调价格。
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积刚表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继续增加,锂盐厂家虽然想加大产量,但由于天气逐渐转冷,矿石的开采基本停滞,锂盐的供给问题很可能延续到明年二季度才有希望得到缓解,“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三四个月的时间里,锂盐价格的上行通道将持续,更重要的是,材料企业可能出现有钱都买不到货物的现象。”
动力电池比能量与安全性难兼得 电池安全面临挑战
2015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5.62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增长速度非常快。不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能光看规模,更应看重推动这一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动力电池技术。
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产业基础整体不错。从科技部电动汽车重点专项起步开始推动动力电池的研发,当时主要是镍氢电池和锰酸锂电池,到后来磷酸铁锂电池支撑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如今业内研发重点又转向了三元锂电池。
在全国政协常委、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看来,今年三元锂电池的比能量预计将达到180Wh/kg。
随着下游应用要求的提高及技术的进步,锂电池比能量将逐步上升,美国能源部预计今后5-10年,也即是到2025年,单体到达大约350-400 Wh/kg左右;真正到系统,可能在250Wh/kg。而这,也将是锂电池所能达到的性能极限。
根据国外的趋势,中国2020年高比能量电池目标也是要达到300Wh/kg,寿命1500次,系统比能量大约210Wh/kg(比现在约提高1倍)。在迈向高比能量锂电池的过程中,动力电池比能量提高,续驶里程上升,且成本有所下降,届时电动汽车将可以与燃油车竞争。
当一切朝着所有人的预期方向发展时,有一点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经预测判断,未来几年动力电池比能量的确会逐步上升,但安全性并没有随之提升。
深谙技术的人想必都清楚,动力电池比能量越高,安全性面临的挑战越大。而一旦动力电池缺乏安全性,一切研究都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在业内致力于提高动力电池比能量的同时,务必将安全性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幸好不少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已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
在今年11月20-21日即将举行的2015广州国际电动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欧阳明高等业内权威专家,比亚迪、广汽集团、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上汽集团等国内领先新能源车企,宁德时代新能源(CATL)、中航锂电等国内第一梯队动力电池企业,将共聚一堂商议新能源汽车产业各个环节的“突围”之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安全性是上述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一直在动力电池产品上注重安全性且产品经过实践考验的CATL将在会议上与业内分享“决定动力电池系统性安全风险的若干因素”,将有益于推动整个行业重视动力电池安全性。
事实上,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概括起来叫“热失控”,也就是到达一定的温度之后,就不可控了,温度直线上升,然后就会燃烧爆炸。而过热、过充、内短路、碰撞等是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几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