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唐”这两天再度“火”遍全国。按照比亚迪6月16日的声明,两天前在上海浦东外环线路段突然起火的“唐”又是与电池无关,可以不用赔偿。
在这次声明中,比亚迪还称“4月份的‘唐’自燃事件,比亚迪无疑成为外界主观臆测的受害者”。这起源于4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的某小区内的比亚迪“唐”自燃后,比亚迪声明此次事故无电池无关,比亚迪无需为着火事故进行赔偿。
而在更早的、在业界引发强烈关注的2012年“5·26事故”中,专家组在经过70天调查后认定比亚迪E6起火原因为线路短路产生电弧,从而引燃内饰和部分动力电池。比亚迪高管称“这证明比亚迪的电池是安全的”。
在这次“6·14事故”后,比亚迪在声明中称向用户交付使用超过11万辆新能源车,没有发生一起因电池引发的事故,并希望社会各界“对发展之路遇到的困难能给予理解和支持”。
也即是说,在历次事故中,比亚迪都能证明“电池是安全的”。但消费者的质疑确似乎有增无减:电池安全就等于车辆安全吗?只要不是电池引起的事故,都与比亚迪“无关”吗?
车辆及车主的安全问题,以“受害者”身份发声明的比亚迪怎么说?
“无辜”的电池
6月14日,上海外环线路段,一辆比亚迪SUV“唐”突然起火自燃。网络上发布的现场图片显示,当时火势较为凶猛,车头部分见较大火光。
这并不是“唐”第一惹“火”。两个月前的4月9日,车主王先生将“唐”开回上海浦东新区的某小区停车时发动机舱突然冒烟着火。按王先生的描述,他停车将档位挂好、按了一下一键启动按钮后,发现发动机舱开始冒烟。
对于这两次事故,比亚迪的说法都是“与电池无关”,并发布了相关声明。
在6月16日的声明中,比亚迪称,车主自行改装了灯带,并且加装了大功率的车载冰箱等,此次“唐”自燃,私自改装无疑是事故的最大诱因。
声明还称“4月份的唐自燃事件,比亚迪无疑成为外界主观臆测的受害者”。而4月9日事故的第三方鉴定显示,起火原因不排除外部排气管异物引起,“与电池等无关”。
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事故认定书表明,起火点为排气管弯道处,能排除外来火灾和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无法排除因高温排气管粘挂可燃物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事实上,比亚迪新能源车“惹火”与比亚迪所称的“与电池无关”一样,都非新鲜事儿。更“火”的是2012年“5·26”事故中的E6,这次事故引发国内外业界同行及车主的长时间关注。而在调查结论发布后,比亚迪也是第一时间表达“比亚迪的电池是安全的”意见。
既然无关,也就表示比亚迪不用赔偿。
“怪我咯?”——电池君表示“无辜”躺枪。
比亚迪发布的调查资料显示,“6·14”事故中的车主无法理赔和索赔后,只得请4S店“给予协助维修”。
跟安全有关
不过,上述调查和声明似乎并没有强有力地证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外界对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新能源车的电池及车辆安全问题从未停止过疑虑和担忧。
这一点,比亚迪在声明中也注意到。比亚迪称,“外界出现的各种主观性臆测和报道,对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来说有害无利,更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信心”。
而为说明比亚迪车辆的安全性,比亚迪还列出一组数据:至今我们已经向客户交付使用了超过11万台新能源汽车,总续驶里程超过30亿公里,没有发生一起因电池引发的事故。
按比亚迪的所表述的意思,只要是与电池无关的事故,外界就不应该去“臆测”车辆的安全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声明“与电池无关”之外,比亚迪并没有去证明与电池相关的安全问题并非“设计缺陷”。
比如上文提到的“5·26”事故,经过专家组长达70天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E6出租车被撞击后起火的原因为线路短路产生电弧,从而引燃内饰和部分动力电池。
“这证明比亚迪的电池是安全的,电动车设计没有问题。”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吴经胜事后如此对媒体表述。
然而,有媒体当时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提出电池“一致性”波动、“电池包”并未通过权威机构测试等诸多问题。另外,在类似“5·26”事故的极端情况下,比亚迪也没有做相应等级的安全测试。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历次事故发生后,在更权威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比亚迪总是及时声明“与电池无关”。
对此,不少人都心存疑虑:即便与电池无关,整辆比亚迪汽车就安全了吗?毕竟,车主受到损害、安全受到威胁是事实。
而且,比亚迪在6月16日的声明中提到,“如此大数量的在驶车辆和行驶行为也避免不了有一定几率的普发事故”。
比亚迪称会不断地完善产品技术与服务,引导车主规范用车习惯,减少外围因素导致事故发生,并希望社会各界朋友“对发展之路遇到的困难能给予理解和支持”。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