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研究│第8批目录乘用车解析:2020版补贴标准今日正式实施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发布时间:2020-07-23 11:31:00

根据《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号),补贴过渡期已于7月22日结束,今日(23日)起2020版国家补贴标准正式实施。


踩着补贴过渡期结束的时间节点,7月2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8批),入选新能源车型共422款。其中,符合2020年技术指标要求的新能源车型有332款,包含乘用车65款、客车82款、专用车185款。


图1:第8批推荐目录的各车型分布

Li+研究│第8批目录乘用车解析:2020版补贴标准今日正式实施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数据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对此次入选目录的65款符合新补贴技术标准的新能源乘用车车型进行了以下梳理:


从动力类型来看,纯电动乘用车有54款,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有11款。


从主机厂来看,特斯拉(上海)、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悦达起亚等多家外资及合资车企均有车型入选,这或将给国内自主主机厂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中,上汽大众的ID.4、东风本田的M-NV首次入选推荐目录,续航里程分别为555km和480km。


以下是对这65款新能源乘用车车型的配套电池参数的进一步分析:


1、三元占比超8成  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从技术路线来看,三元电池依然是市场主流,配套车型达53款,占比82%;磷酸铁锂电池配套车型有12款,占比18%。


此次,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乘用车车型主要有北汽EU系列、比亚迪e6/秦/汉、宝骏E200/E300、恒润HR-S1、国机智骏GC1、五菱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等。电池生产企业及配套车型数量分别为宁德时代配套5款、比亚迪和鹏辉能源分别配套3款、国轩高科配套1款。


其中,比亚迪e6和比亚迪?汉均采用比亚迪推出的磷酸铁锂体系刀片电池,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均为140Wh/kg,续航里程分别为500km和430km。


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基本上已经能够取代部分三元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已不再局限于A00、A0级车型,而是开始向中高端车型渗透升级。例如:比亚迪的轿跑-e6、高端车型-汉等。


另外,这一趋势在今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配套乘用车领域也有体现。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中,配套B级、C级、D级车型装机量占比分别为12%、9%、7%,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了1个、9个、7个百分点,C级、D级车型装机量在上年同期的占比份额几乎为零,今年占比份额提升较为明显。


图2:2020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装机量分析

 Li+研究│第8批目录乘用车解析:2020版补贴标准今日正式实施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数据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


2、160Wh/kg及以上车型占比近半 最高达183.3wh/kg


从系统能量密度区间看,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在160Wh/kg及以上的车型有26款,占比48%。其中,有3款车型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或超过180Wh/kg,最高达183.3Wh/kg,为极狐(ARCFOX)牌BJ6480BSA6-BEV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搭载宁德时代的三元电池。


另外两款车型分别是小鹏牌HMA7001DEBEV纯电动轿车和荣威牌CSA7001SBEV3纯电动轿车,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分别为180Wh/kg和180.1Wh/kg,搭载动力电池均为三元电池,分别由宁德时代和上汽时代配套。


图3:第8批推荐目录纯电动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分布

 Li+研究│第8批目录乘用车解析:2020版补贴标准今日正式实施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数据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


从续航里程区间来看,续航里程在400km及以上的车型有34款,占比63%。其中有3款车型的续航里程超600km,最高达635km,为特斯拉(上海)TSL7000BEVBA1纯电动轿车。


另外两款车型中,一款是特斯拉(上海)TSL7000BEVBA0纯电动轿车,续航里程610km;另一款是上述提到的荣威牌CSA7001SBEV3纯电动轿车,续航里程620km。其中,特斯拉(上海)两款车型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均为161Wh/kg,总成均由特斯拉自己完成,电芯供应或为LG化学。


图4:第8批推荐目录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分布

 Li+研究│第8批目录乘用车解析:2020版补贴标准今日正式实施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数据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


以下为第8批推荐目录新能源乘用车车型及主要参数统计:

 

Li+研究│第8批目录乘用车解析:2020版补贴标准今日正式实施LFP向高端车型渗透

数据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