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烽烟又起,储能再现“抢装潮”
发布时间:2025-04-07 11:36:00

  今年3月,大储、工商储已双双“卷”进0.4元/Wh时代,储能市场“价格战”烽烟再起。

  先是在中国华电集团6GWh储能系统(0.5C、0.25C,电池单体容量≥314Ah)采购中,中车株洲所、电工时代、阳光电源、特变电工、易事特、国电南自、华电科工、海博思创、比亚迪,9家入围中标候选人,给出了0.458元-0.486元/Wh的系统报价范围,中车株洲所意料之中地报出了0.469元/Wh的低价,低于阳光电源、海博思创、比亚迪等厂商。

  随后在新风光2GWh储能项目中,一标段1GWh直流侧系统方面,10家入围企业整体报价范围为0.369元-0.430元/Wh,系统平均报价为0.393元/Wh,其中7家企业报价低于0.4元/Wh,中车株洲所为第一中标候选人,报价0.429元/Wh。二标段1GWh电芯采购中,9家入围企业,除去异常价格,其余8家报价范围为0.26元-0.34元/Wh,电芯平均报价为0.279元/Wh。

  工商业储能柜的价格同样“跌跌不休”。电池中国了解到,短短10天内,弘正储能0.486元/Wh、长园能源0.478元/Wh的价格,已两度刷新今年1月博时储能报出的0.499元/Wh储能系统最低价。而一年前,工商业储能的价格还在0.8元/Wh以上。

  储能行业价格不断创下新低,近30万家储能产业链企业面临“生死局”,叠加引领储能产业市场化改革的“136号文件”实施在即,行业“抢装潮”兴起的同时,反内卷情绪明显高涨。

01

低价竞争的背后:短期逐利or长期博弈?

  提到储能低价,不得不提到年度“标王”中车株洲所,从公开招标信息看,其曾多次刷新行业最低价,因此也被称为行业的“价格屠夫”。早在2023年年底,中车株洲所就以0.638元/Wh的价格中标广东能源集团的储能系统项目,刷新了当时行业的最低价格纪录,这也一度被视为日后储能行业“价格战”的开端。

  此后,2024年7月,中车株洲所以0.435元/Wh的价格,中标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Ⅱ标段(直流侧)54MW/216MWh项目;今年2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2024年第四批储能系统设备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中车株洲所以0.426元/Wh的单价预中标,再次刷新4h储能系统预中标单价新低。

  之所以称其为“标王”,是因为在2023年,中车株洲所就以“黑马”姿态超越海博思创,成功登顶国内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榜首;2024年,其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中标容量和订单金额方面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其2024年共中标19个储能系统项目,容量超6.8GWh,是第二名阳光电源中标容量(2.48GWh)的近3倍。

  要知道,在中车株洲所的大“盘子”里面,储能在其轨道交通、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新能源等几大板块中,仅被放在新能源序列的一角,甚至还算不上是一个独立的业务板块(隶属于综合能源事业部),但其成立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已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分析认为,央企禀赋、资源优势、多元且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加上强大的技术积累以及惊人的成本控制力,都是其能在储能领域“狂飙”的底气。

  据电池中国了解,事实上,中车株洲所并非储能新兵,其在动力电池行业深耕已超20载,具备电池Pack、电池簇、BMS、PCS、EMS等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能力。并且通过其在轨道交通多年的沉淀,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延伸出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等,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其在电芯、温控、BMS、EMS等各领域都集结了一批实力强劲的合作伙伴,也是其得以迅猛发展的强大助力。

  与中车株洲所天然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低价策略更像是“用主业利润补贴新兴市场”的战略性亏损不同,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多位企业负责人直言,民营企业给出低价,“赔本赚吆喝”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起到引流的作用,试图在拿到足够订单后,通过大订单采购搭建完整的供应链,倒逼这个产业链生产成本下降。

  显然,“卷价格”不是目的,而是储能产业链企业试图通过低价策略抢占订单,试图“以亏损换市场”,本质上还是行业发展初期野蛮生长的缩影。至于收益率到底如何,时间终究会给出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新能源配储,还是工商业储能,过去一直高度依赖政策,如今伴随“强制配储”的退出,储能商业模式迎来市场化考验。

02

“抢装潮”兴起,行业反内卷情绪高涨

  今年2月,“136号文”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规定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前并网)采用“差价结算机制”,确保其收益不低于原机制电价,但需逐步缩减保障电量比例;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后并网)则完全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

  从业者普遍反馈,近期行业内已出现“抢装潮”,抢着在政策6月1日新老划段时间节点前上马一批项目,以拿到结算差价,但对于6月1日后的项目,即使是央/国企,也只能在徘徊中观望,一边焦急等待着地方细则的动向,一边加班加点更新投资收益率测算模型。

  有行业人士指出,“原来强制配储政策下的很多产能将会处于闲置状态”。

  目前行业正在形成新的共识——2025年储能行业将经历深度洗牌。很多从业者面对当下已经内卷到无毛利,甚至负毛利去做项目的现状,痛心疾呼“希望大家都可以坐下来喝喝茶,都收一下手,没有必要那么卷。这样设备厂商、投资方、建设方、EPC方的利润都会稍微高一点。”

  万金储能董事长表示,“打价格战大家都很痛苦。不降价,可能就没有竞争优势,就拿不到订单;降价以后就没有利润,长此以往企业还是生存不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内卷的同时,也在极大推动着技术降本与规模效应。头部玩家或在细分领域有着自身优势的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使自己的产品更具差异性,成本更低、功能更强、性能更优、服务更好,以“卷价值”替代“卷价格”。如此,也推动着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从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降至目前的0.3元/Wh左右,降幅近70%。此外,大容量电芯的日益普及,也进一步降低了系统集成成本。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