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不仅要做12C,还要超充平权,欣旺达极充“出鞘”
发布时间:2025-05-26 16:57:50
关键词:锂电池

独家 | 不仅要做12C,还要超充平权,欣旺达极充“出鞘”

  超充,不仅是电池企业技术实力的展现,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市场话语权和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竞争。

  今年3月,为彰显“油电同速”的硬核实力,比亚迪率先对外发布了充电倍率峰值达10C的“兆瓦闪充电池”,打响了电池10C级超充技术的“第一枪”。

  作为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更是不甘落后,一个月后在其科技日上,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具备峰值12C超充速度,峰值充电功率达1.3兆瓦,可实现1秒2.5公里的极速补能。

  日前,欣旺达动力电芯产品线总经理何轩博士应邀出席CIBF2025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展,并对外发布了欣旺达动力“闪充电池4.0”全新超充电池产品矩阵。其中包含一款峰值超12C,1分钟补能150公里的全球首款1400A闪充电池——欣星驰2.0。

  这也意味着欣旺达动力是继比亚迪、宁德时代之后,第三家发布10C(含)以上超充电池的头部电池企业。

  实际上,早在2019年,欣旺达动力就开始布局闪充电池,并于2022年在行业率先发布了第一代闪充电池(1.0),在业内仍聚焦续航、安全的时候,其已推出了快充动力电池;2024年欣旺达动力闪充电池已经迭代到3.0版本,并分别形成了磷酸铁锂体系的欣星驰、三元体系的欣星耀两大产品矩阵。彼时,其快充电池已经具备峰值6C的充电能力,是业内充电最快的动力电池之一。

  “其实欣旺达动力很早就在平台开发并储备了1400A,峰值12C的闪充电池。”CIBF2025期间,何轩在接受电池中国独家访谈时表示,为何欣旺达动力当时没有先发布,也是考虑到大家如果一味地去“卷”充电速度意义不大,“但现在有车企愿意出来引导消费者去关注极充这种技术,我们觉得就有必要把欣旺达动力在超充领域的技术能力和对应产品展示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10C及以上的超充电池,仍然属于“奢侈品”,仅限一些高端车型领域独有。

  在欣旺达动力看来,“油电同速”不能只是高端车型的专属,为推动超充规模化普及,让更多消费者都能享有超充体验,依托在超充领域的积淀和完善的产品布局,欣旺达动力推出了适配不同车型的全系列超充方案,实现从A00级到B级车型的全覆盖,在行业率先推进“超充平权”。

  其中,闪充电池4.0系列核心产品——欣星驰2.0千安极充版,是全球首次将充电电流提高至1400A的超充电池产品,如配合整车端1000V高压系统平台,最高可支持1.4兆瓦闪充,1min极充150km+,真正实现油电同速、即充即走。

  欣星驰2.0长续航版,搭载了能量密度达200Wh/kg的磷酸盐系电芯,结合质量集成率80%以上的星驰系统架构,在实现6C超快充的同时,还兼具了实现整车800km+超长续航的能力,实现了磷酸盐系对现有超充三元的平替,并降本10%以上。

  欣星耀2.0千安极充版,不仅让整车实现了1000km+的超长续航,更支持8C充电,充电电流超1000A,仅充电8min、就能补能700km,可以完全满足高端车型对长续航、超快充的需求。

  针对增程和插混市场,欣旺达动力通过BEV超快充平台技术“复用”,实现增混快充性能全面升级,可快速量产4C-8C增混电池用于整车配套。

  此外,欣旺达动力还针对小电量动力(A0/A00级BEV,A级PHEV)和两轮车市场推出6C快充、190Wh/kg磷酸铁锂圆柱增混电池,让超充技术实现从高端旗舰到平民车型的“技术普惠”。

  值得注意的是,超充技术带来极致补能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消费者对超充是否影响电池寿命、安全的担忧和顾虑。

  据何轩介绍,欣旺达动力闪充电池4.0千安极充产品,不是单纯的对超充技术的迭代,而是材料、电芯、结构、PACK多层级,热/力/电多维度、安全可靠性多方面、系统性的全面技术创新重构,在实现超充性能的同时,拥有极致安全和超长循环寿命。

  事实上,欣旺达动力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超充技术优势,也得益于其在HEV领域长期的引领和积累。数据显示,在HEV电池方面,欣旺达动力已经连续三年出货量位居中国第一、全球前三,该公司HEV电池已经配套大众、现代、雷诺、日产等国际头部车企,“HEV电池本身就是超充电池,我们在开发BEV超快充电池的时候也借鉴了HEV电池低内阻技术、快充对应的应用策略和工艺制程的相关know-how。”何轩表示。

  在小编的印象中,欣旺达动力之前很少有技术、产品负责人接受媒体访谈。近两年来,欣旺达动力电池陆续进入理想、岚图、吉利、雷诺、日产、沃尔沃、德国大众等国内外顶尖主机厂核心供应链。包括消费者、产业界人士对这家快速崛起的动力电池企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欣旺达动力也开始让更多技术、产品负责人走到台前,向外界展示该公司在电池领域“十年一剑”的深厚功力。

为什么不先发12C极充电池?

  电池中国:今年以来,行业两家头部企业陆续发布了10C、12C超充技术,欣旺达动力在很短时间做出回应,发布了两款千安超充,峰值12C的超充技术,公司在超充领域的技术储备是怎样的?

  何轩: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欣旺达动力为什么能在很短时间就有回应,因为这个产品不是说他们发布了,我们也跟随开始做。实际我们在超充乃至极充产品及平台开发方面已经做了很久了。

  技术储备方面,欣旺达动力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闪充电池和相关技术预研,2022年我们在业内率先发布了第一代闪充电池,2024年我们已经迭代到闪充电池3.0,对应的就是我们针对磷酸铁锂和三元体系的欣星驰、欣星耀1.0,产品去年就已经具备了峰值6c的充电能力,当时其实已经是行业内充电能力领先的大容量动力电池。

  其实欣旺达动力很早就在平台开发1400A,峰值12C闪充电池,也就是我们今天发布的闪充电池4.0-千安极充版。为什么当时没有发布,也是考虑到极充落地所需的整车平台、充电设施、车企以及消费者的认知未发展到一定成熟度的情况下,一味地去“卷”充电速度其实意义没那么大。但现在有车企愿意出来做这个事情,引导消费者去关注这种技术及产品,我们觉得就有必要把我们在超充领域的技术能力展现出来。

  电池中国:10C及以上超充电池,涉及到电池材料、热管理、电芯设计、系统等多维的创新,欣旺达动力12C超充电池是如何做的?

  何轩:系统层级首先是针对产品矩阵做平台化的系统架构,推出星驰系统平台适配A-B级经济性应用场景,星耀系统平台适配极充及高端应用场景,星环系统平台适配圆柱PHEV/BEV。

  与之相配的电芯方案采用高空间利用率的新一代“天擎”结构,搭配正、倒置底排,实现高能量密度+热电分离,系统还有发泡胶灌封、集成式液冷BDU、从控FPC直插等模块化技术的集中运用。

  其他系统层级的还有关于热管理,材料,安全设计、bms控制策略如快充策略等的集中创新。比如搭配的星耀系统架构平台,除了具备常规的3D液冷之外,还搭配极柱冷却,这对于超充热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在系统材料创新层面,我们引入高导热率的非金属冷板,降本减重提绝缘;

  在工艺创新层面,我们的自适应装配技术保障一致性和效率。

  电芯层面则是材料体系、结构、工艺和应用策略的四大技术创新。

  LFP采用超级纳米化技术和均匀导电层包覆和异相原子引入,提升低温能量保持率10%; 能量密度5%。

  中镍三元通过靶向包覆、快离子包覆层构建以及梯度成分设计技术,达到高镍几乎同等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石墨采用区域活性调控设计,使电池具备超高倍率充电能力,硅材料则通过纳米缓冲网络设计改善其界面稳定性,实现低锂耗和长寿命。

  低温超导电解液方面,弱溶剂化溶剂和高解离锂盐调控溶剂化结构,低温飞速载锂;新型添加剂调控界面,做到刚柔并济;

  结构方面,极致空间利用天擎结构件,采用极简设计理念,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过流能力可满足12C过流要求。

  消除消费者对快充顾虑,欣旺达动力如何平衡安全、寿命

  电池中国:当充电速度来到10C/12C的时候,电池发热是最大的考验,发热既影响安全,又影响寿命,欣旺达推出的多款超充电池技术和产品,如何平衡安全、寿命,解决消费者的顾虑?

  何轩:针对寿命,材料层级有低膨胀高稳定性化学体系的导入,产品层级则通过电芯低内阻设计,系统高效冷却及温控能力,减缓电池老化。再结合高效率的精准预锂化技术和耐候低消耗活性锂技术实现开源节流。

  关于安全,首先是理念,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本征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相结合的V字形迭代开发思路,以及强调最后全生命周期及极致严苛的应用场景下的电池安全可靠。

  我们也有一些面向超充的针对性设计,比如像系统层级的热电分离,会通过防爆阀朝下的一个方式,发生极端条件下的时候不让喷出物影响到乘客舱,这是一个提高乘客安全的很重要的一个设计。

  除此之外,还有主动喷淋技术,整包在过温的时候会有预警;一旦发生热失控,会有冷却液喷出,从而实现快速的降温。

  欣星驰、欣星耀系列电池除了通过新国标之外,还通过了一系列热电力耦合的极限工况测试。

  电池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因为材料特性相对稳定,所以可以看到头部的两家推出的10C、甚至12C都是LFP体系;但三元锂电池,安全风险更大,公司率先在行业推出三元8C超充能力的,做了哪些技术创新和防护?

  何轩:首先还是热管理和控制。尽量减少产热,比如前面提到的低电阻设计,加快散热比如极柱液冷等冷却方式的导入。

  第二则是更严苛的安全边界定义和更细致的BMS管理策略,避免所有可能引发热失控的风险,比如析锂。包括我们前面讲到的一些应用策略,像全生命周期的充电窗口的自适应优化等。

  最后是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防护,像前面提到的喷淋防护、热电分离等。

超充平权,欣旺达动力实现中高低车型快充电池全覆盖

  电池中国:超充规模化普及,不能让普通消费者“高攀不起”,公司的大圆柱铁锂增程产品,如何实现超充场景全覆盖?又要如何推进超充平权?

  何轩:目前超充的普及,主要受限于基础设施、整车平台架构、成本和用户的接受度。

  大圆柱铁锂增程产品是不是对加速超充平台有一定的好处?我认为是的,当下超充/极冲普及的困难点:首先在整车架构这个维度,据我们了解,至少未来2年内大部分车企还做不到1000V的一个高压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大容量电池的12C极充,我觉得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充电桩。国标给的峰值在900kW,但实际大部分的充电桩可能维持在250~360kW,比较高的有480kW。在此基础上去做大容量电池的极充是不够的。

  此外,刚刚提及的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如果要做极充到10C以上,相对应的电池成本对比常规的超充4~5C,肯定是要增加的。

  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如果把超充圆柱带进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首先因为超充圆柱容量比较小,对于充电桩的要求降低,比如常规的250kW,就可以实现更高倍率的充电;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成本的话,欣旺达动力推出的大圆柱是面向一个经济型车型的使用场景,它比方铝铁锂的成本还要更低,通过圆柱有利于推动经济型车型更早更快的实现超充。

  第三是整车的架构。经济型车型不太需要800V-1000V的高压架构,400V完全够用。

  电池中国:数据显示,今年4C快充电池,市场占比预计20%左右,从4C到5C-6C,再到10C开始批量导入,这个导入周期会有多久?公司会从哪些场景开始导入,电量相对更小的PHEV和增程产品会是更好的导入场景吗?

  何轩:国内市场我们研判未来三年应该还是以5~6C、能量密度偏高的电池产品为主流的趋势。极充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应该至少要3到5年,目前12C极充更多会在一些旗舰车型上做投放。

  电池中国:从全球来看,HEV车型在欧美仍然非常受欢迎,公司HEV电池产品目前全球出货情况如何?

  何轩:在中国市场,欣旺达近四年HEV出货量都是第一,2024年全球应该是第三,今年进一步快速增长。目前欣旺达HEV电池累计装车已经接近200万辆。

  电池中国:在HEV领域的技术积累,对推动公司加速超充产品推向市场有哪些帮助?

  何轩:我们最开始做超充,就是2019年开始预研第一代闪充电池的时候,很多电芯设计及工艺技术基础也是源于高功率特性的HEV。

  比如HEV的低内阻技术,同样也是超充电池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如何实现低内阻,我们做了很详尽的内阻分解,对每一个影响内阻成分的因子和它的敏感度都做到非常了解,这些都赋能我们闪充电池开发。

  当然BEV和HEV的设计理念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有一些技术是可以借鉴,可以复用的。

  除了电芯设计维度,在生产制造维度,HEV对电芯一致性、异物管控都要做到非常高的水平,工艺挑战很大,而超充在这块跟HEV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方面我们也充分借鉴了HEV一些工艺制程的know-how。

  电池中国:欣旺达动力在很短时间内发布峰值充电倍率12C的超充电池,说明公司在电池技术储备上有着丰富积累,能否介绍下欣旺达动力目前的产品路线布局和产品矩阵?

  何轩:在动力领域我们始终坚持“左手混动,右手纯电”双轮驱动,极致功率及寿命表现的高功率及增混产品实现深度混动化,助力车企转型及消费者驾驶体验提升,同时坚定走全面快充、超充化实现电动汽车终局方案的极致性能表现。

  半固态、固态电池我们也有专门的团队持续在做开发,目前半固态电池已经非常接近设计开发完成;固态电池,我们也和多个客户在做共同开发,技术路线上,聚合物、硫化物都有丰富的技术储备,目前公司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小试,容量>20Ah,能量密度>400 Wh/kg,同步正在设计的全固态电池产线。

  在钠电领域,欣旺达动力从2019年启动研发,期间联合国内一流院校、供应商,共同承担国家工信部重点产业化项目——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截至目前,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材料、补钠技术、钠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等方面的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我们研发的超低温钠离子电池比锂电拥有更优秀的低温特性,可实现-40°C正常放电,为新能源车和储能应用拓宽了使用场景。同时相对较低的成本,也可满足A00-A级BEV的成本需求。这使得公司钠电产品无论面对储能市场,还是两轮车、新能源汽车市场,都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最后,在低空领域,欣旺达动力作为低空经济核心产业链企业,聚焦航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推出适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的全场景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包括:“航空电池-Gen1”(能量密度320Wh/kg)和“航空电池-Gen2”(能量密度380Wh/kg),采用半固态电池技术,具备高比能、高功率、高安全及宽温域特性,-20℃低温容量保持率>90%,可以支撑4~10C持续放电,电芯已通过跌落测试和190℃热箱测试,适配城市出行、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多场景需求;

  与此同时,欣旺达也在跟头部eVTOL企业合作同步开发更高比能下一代全固态航空动力电池产品。除电池产品外,欣旺达也在专门匹配无人机的飞控提供专门的BMS。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