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80Ah到314Ah,再到587Ah、684Ah,亦或是其它大容量电芯,当前围绕第三代储能专用电芯的“争夺战”,正变得愈发激烈。
众所周知,在第二代储能电芯走向统一的过程中,阳光电源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在2023年联合上游电池厂商,将314Ah电芯定义为下一代主流产品。此后,314Ah电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渗透,2025年其渗透率预计将超70%。
如今,在下一代储能电芯“最优解”的争夺战中,前后相差仅几天时间,阳光电源、宁德时代两大巨头相继“亮剑”——阳光电源发布了行业首个可量产的684Ah叠片大电芯;宁德时代则宣布其采用卷绕工艺的587Ah电芯,已于今年4月在山东济宁基地投产。
此外,远景动力、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南都电源、天合储能等多家厂商,均推出了500+Ah甚至更高容量的电芯产品,并不断有量产的消息传来,第三代储能电芯定义权的残酷争夺战正在上演。
01
两大巨头“押注”不同技术路线
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成本通常占到储能系统的五成以上,并且一款电芯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储能系统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从发展趋势看,储能电芯“向大而行”,主要驱动力则在于可显著减少系统的电芯数量、降低系统管理复杂度、提升制造与集成效率、减少结构件,进而实现降本。
以宁德时代587Ah电芯为例,据官方介绍,采用该款电芯可使系统零部件总数从原来的3万个,大幅减至1.8万个,降幅达40%,带动系统集成成本降低15%。
阳光电源则宣布,将684Ah规格电芯确立为下一代大电芯技术路线,面向全球发布了PowerTitan3.0 AC智储平台,且首台真机已在其合肥总部工厂下线。据介绍,该PowerTitan3.0智储平台包含Flex(10尺)、Class(20尺)、Plus(30尺)三大版本,其中Plus版30尺单柜,以12.5MWh刷新了当前储能系统的最大单体容量记录,采用684Ah叠片电芯设计。
对于下一代电芯的定义,据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从场景侧、系统层面进行倒推,最终选择了684Ah。主要考量有四个因素:一是技术发展趋势和工艺要求,二是客户对电芯寿命、效率、能量密度、占地面积等的要求,三是国内外对储能电芯的安全标准、性能指标和消防验收标准等,四是国内外不同的物流运输要求。并表示,“下一代储能电芯想要成功,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真正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电芯的容量最终要精准匹配交流侧系统的调度需求;二是要有至少3到5年的生命周期。”
宁德时代国内储能解决方案负责人则强调,储能电芯并非“越大越好”,而需在法律规范、整站匹配、系统集成与电化学等多维复杂因素间,精准找到“黄金平衡点”,并表示587Ah这个容量就是宁德时代给出的下一代储能电芯的“最优解”。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仅是电芯容量的不同,在制造工艺方面,两大巨头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与选择。
过去的280Ah、314Ah电芯普遍采用卷绕工艺,但随着电芯容量的不断增加,叠片工艺被视为是突破大容量电池的关键。阳光电源的684Ah电芯便选择了叠片工艺,阳光电源认为叠片技术的“性能潜力比想象更大”。
但就目前来看,卷绕工艺凭借成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依然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并且宁德时代在卷绕技术上也更具备优势,因此其587Ah电芯依然坚守卷绕工艺路线。针对工艺路线的选择,宁德时代储能电芯研发总工程师李星表示,相比叠片工艺,采用卷绕工艺的587Ah电芯,在自放电引起的故障率方面“低一个数量级”。
业内专家认为,围绕下一代储能电芯标准的竞争,预计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就目前而言,并没有哪一方占据明显优势,未来还需观察市场会作出何种选择。
02
集成商与电芯企业之间的“博弈”
不难看出,当前行业对下一代储能电芯的争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阳光电源为主导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另一方则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头部电芯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超10GWh,已连续9年位居中企第一,并且其储能系统在全球的累计装机量、累计订单量均位列全球第一。尽管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储能巨头,但业内也有观点认为,阳光电源的“短板”在于自己不生产电芯。
据了解,阳光电源的电芯提供商包括宁德时代、三星SDI、鹏辉能源、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有消息称,阳光电源推出的搭载684Ah电芯的PowerTitan3.0产品,电芯将由欣旺达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润方面,储能电芯的毛利率要普遍低于储能系统。据悉,2024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的毛利率为36.69%,宁德时代以电芯为主的储能业务毛利率则为26.84%。这也促使着电芯企业集体加快向储能系统环节延伸。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储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力神(青岛)等,均对外发布了基于其各自大容量储能电芯的系统解决方案,试图从电芯角度定义储能系统。
其中,远景储能已量产的500+Ah电芯,可适配其6+MWh储能系统,甚至7MWh和8MWh储能系统,显然是为了储能下一个增量市场有备而来。
瑞浦兰钧的布局则更为“务实”,据介绍,其已实现392Ah新一代储能电芯量产,与之适配的6.26MWh系统也计划将于今年全面开启量产交付;此外,其还布局有多款500+Ah储能电芯,已推出的问顶®587Ah电芯,可实现储能系统容量升级至7+WMh。
而一直被业界视为行业标杆的宁德时代,在储能系统领域的布局则更为完善。除了587Ah大电芯及6MWh级储能系统外,其子公司新能安也在发力储能业务,尤其在工商业储能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而成立于2023年的鹏程无限,据悉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宁德时代技术授权和售后服务授权的电池制造与销售公司,换言之,即可做到“鹏程无限卖货,宁德时代亲自售后”。
显然,当前系统集成商及电芯厂商围绕下一代储能电芯“最优解”的“厮杀”,已进入更为残酷的新阶段。电池制造是重资产行业,下一代大电芯基本需要新建产线来实现量产,参与者一旦做出产线投资的决策,则将在未来几年的市场审判中,决出自己重金“押注”的技术路线能否最终胜出。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