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柱电池“分野”!巨头差异化“突围”
发布时间:2025-10-09 16:16:00
关键词:锂电池

  当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采用CTC技术,配套Model Y等主力车型;当宝马新世代纯电车型搭载4695大圆柱电池,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时……大圆柱电池正获得越来越多海外车企的认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圆柱电池在国内市场,却走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应用路径。

  目前,国内多家头部电池企业,不仅锚定插混(含增混)乘用车赛道,还在电动两轮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加速布局。业界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基于国内市场需求与产业生态的精准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一场覆盖多元场景的差异化规模应用“突围战”已全面打响。

01

大圆柱电池应用场景选择的逻辑

  实际上,国内外车企对大圆柱电池的应用侧重点不同,其核心源于市场需求结构与产业发展节奏等差异。

  特斯拉和宝马等海外车企,目前在对大圆柱电池的应用上,选择的是纯电乘用车应用路线,既是基于海外市场需求的选择,也是其各自在大圆柱电芯装车工程化能力上的体现。据市场消息,通过CTC技术、800V高压平台,这两家车企已形成“电芯-整车”的协同体系。这种体系能够最大化释放大圆柱电池的性能和优势,从而满足当前欧美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核心诉求(超快充、长续航等)。

  而国内车企在对大圆柱电池的应用上,目前则主要选择的是插混(含增混,下同)乘用车赛道,一方面,国内车企在方型电池系统集成上技术成熟,而在大圆柱电池CTC集成方面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与市场需求契合有关。

  例如,当前国内插混乘用车车型对动力电池的核心要求表现在:既要满足100-200公里日常纯电续航要求,又能频繁充放电,还需要控制电池成本,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而大圆柱电池的全极耳设计,发热均匀,内阻更低,使电池充、放电倍率得以提高。叠加其高比能、低成本优势,可以更好地适配插混车型的使用场景,从而缓解市场痛点。

  同时,业界人士表示,国内车企注重“插混与纯电并行”的技术路线布局。在插混场景先行落地大圆柱电池,既能快速实现商业化验证,也能为其后续在纯电车型上的应用积累数据和经验,形成“以插混筑基,向纯电拓展”的稳健路径。

  此外,在国内,因高功率、高安全、轻量化等特性,大圆柱电池正快速渗透电动两轮车、eVTOL等市场,成为推动短途出行革新、低空经济发展的电池解决方案之一。

02

电池巨头布局与突围

  面对多元市场需求,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纷纷针对性推出大圆柱电池产品,在技术参数、场景适配与客户拓展上各有侧重,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作为大圆柱电池商业化的重要“破局者”之一,亿纬锂能发布的Omnicell大圆柱电池,具备标准化、零膨胀和高强度等特性,兼具高效生产与多场景适配能力。据介绍,其全极耳技术可降低阻抗60%,显著提升功率和热稳定性;定向泄压防爆设计可在4毫秒内触发,5秒内释放50%以上热量;新一代硅基负极技术,能量密度提升超15%。

  搭载Omnicell大圆柱电池的宝马新世代iX3车型,CLTC综合续航超900公里,并支持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以上。

  截至2025年6月,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累计装车超6万台。资料显示,在国际市场,其主要向宝马纯电车型供应大圆柱电池;在国内,其与多家主机厂也已形成长期深度合作,产品主要配套客户的插混乘用车车型。

  除了亿纬锂能,为宝马供应大圆柱电池的还有宁德时代和远景动力。其中,远景动力无锡工厂首批46系电池已下线,并供货宝马全球平台;其沧州工厂也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实现量产。宁德时代则计划自2026年起,为宝马新世代纯电车型供应其46系大圆柱电池。

  市场应用方面,欣旺达认为,因成本低、高柔性兼容,圆柱电池可以更好地匹配小电量动力及两轮车市场(A0/A00级BEV, A级PHEV)需求。

  目前,欣旺达已推出其首款6C快充、能量密度达190Wh/kg 的LFP圆柱增混电池。从已披露的信息看,该款电池为46115型号大圆柱电池,并具备四大优势:可“横”可“竖”,适配50k-150km A00-A级车型;高能量密度,采用直通集流盘,同侧汇流,使径向空间利率提升约3%;低内阻,自研间歇全极耳+同心圆焊接设计,使电子同轴输运路径缩短20%,产热下降5℃;长寿命,可实现质保10年/30万公里。

  比克在近期的摩博会上,首次亮相PRO-MAX 46137大圆柱电池。该款电池具备190Wh/kg的重量能量密度,及490Wh/L的体积能量密度,并以30Ah超大容量单体电芯,为两轮出行注入长效续航动力。

  云山动力也已开发完成46系超充低温电池,其能量密度达330Wh/kg,支持4C充电、6C放电,该产品将于今年下线,或率先应用于低空飞行器等场景。

  睿恩新能源今年已推出21700-6.0Ah无极耳大圆柱电芯,结合9系高镍正极与硅碳复合负极体系,实现300Wh+/kg的能量密度,并支持≥50A 连续放电与≥30C 秒级脉冲放电,下游覆盖机器人等应用场景。

  除了中国电池企业,松下电池、LG新能源等日韩头部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大圆柱电池的装机进程,竞争态势白热化。

  业界人士指出,这场竞赛或将重塑动力电池产业格局,更将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技术驱动转型,从而有望加快实现大圆柱电池,在多元应用领域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