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近身战”升级,“话语权”成锂电竞争新维度
发布时间:2025-11-15 13:32:53
关键词:锂电池

  2025年,锂电池产业正站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

  低空经济的无人机、人形机器人、AI高端装备等新兴场景崛起,叠加储能与动力市场的持续爆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电池应用边界,倒逼材料与技术体系加速迭代。

  在此背景下,一场更深层次的供应链变革,正在全球锂电产业上演。中国锂电企业出海的战略焦点,正从“如何把产品卖到全球”,转向“如何在北美、欧洲、东盟等关键区域内,实现从研发、生产到回收的全链条布局”。

  这场以区域化为核心的“近身战”,正在深刻重塑产业的竞争规则与未来格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锂电产业已从粗放的规模增长,迈入一个以全球化、高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01

供应链的区域化竞合

  近日,四川宜宾传来重磅消息:由宁德时代、长安汽车和深蓝汽车共同投资的时代长安一期扩能项目正式投产。这不仅是又一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的落成,更是当前锂电池产业供应链区域化布局的清晰展现。

  据悉,该项目与已建成的时代长安项目高效协同,将共同构筑起规模化的产能矩阵,其采用行业最新一代超级拉线技术,以超高柔性与快速换型能力,确保产品竞争力的大幅领先。

  业界人士指出,该项目的落地,体现出供应链区域化“贴近市场、规避风险、提升效率”的核心价值。它已超越电池厂和整车厂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双方通过深度合作,在西南地区共同构建的一个高效协同的“区域产业生态圈。”这种“电池-整车厂”一体化布局,让研发能更精准地响应市场需求,让生产与配套几乎无缝对接,能极大增强产业链在面对外部变化时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

  这种“抱团扎根、就近配套”的模式,正成为行业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

  此前10月,欣旺达与理想汽车成立合资公司,未来主要生产理想汽车自研的动力电池产品,再次印证了产业链核心环节,通过资本合作实现深度绑定的趋势。

  海外市场方面,在匈牙利,宁德时代工厂的落地,已不再是建立一座孤立的海外“堡垒”,而是成功吸引了恩捷股份、格林美、华友钴业等多家上游材料伙伴协同布局,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成化的“欧洲本土供应链”。同样,中创新航的葡萄牙工厂、国轩高科的越南基地,均明确以“区域运营中心”为目标,力求实现从采购、生产乃至研发的全面本地化。

  区域化运营的最终目标,无疑是推动整个产业生态在目标市场“本土扎根”,这也意味着,竞争已从单一锂电池企业的产能比拼,升级为整个产业链集群在效率、成本与响应速度上的综合较量。

02

角逐“标准”新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当产能与产业链完成区域化布局后,一场更深层次、决定未来市场话语权的竞争——关于技术标准的竞争,已悄然登场。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规则与话语权的争夺,谁能掌握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锁定优势。

  在全球竞合的新格局下,标准正成为技术出海的“通行证”与“护城河”。欧盟《新电池法》自2025年全面实施后,通过法规形式强制要求电池企业披露碳足迹、设定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并建立电池护照制度,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设置了明确的合规门槛。北美市场则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欲构建其本土化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溯源到本土制造,都设立了严格标准。

  而在电动航空等全新赛道上,全球统一的电池安全与性能标准尚属空白,这在当下成为标准争夺的“前沿阵地”。随着低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崛起,谁能率先参与并主导这一新兴领域标准的制定,谁就能为自身技术路线赢得未来市场的优先“通行证”。

  正因如此,即将于11月16-17日举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特设的“中型、大型无人机航空电池标准探讨”闭门会,已吸引国内主流主机厂和电池企业的高度关注。这场汇聚产业链核心力量的高端对话,将致力于凝聚产业链共识,共同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为低空经济的安全合规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行业白皮书凝聚共识、输出观点,也是影响全球技术演进方向的重要战略。在CBIS2025峰会上,主办方还将重磅发布《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与《2025年中国大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这两本白皮书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导、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执行主编,并联合了孚能科技、蓝固新能源、亿纬锂能、云山动力、比克电池等产业链企业共同参编。

  其中,固态电池白皮书,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份权威、前瞻的技术与产业发展路线图;大圆柱电池白皮书,则系统梳理了其技术演进、市场格局,并深入分析了从新能源汽车到储能、低空飞行器等多元化场景的应用潜力。与会嘉宾可于现场免费获取,共同把握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战略方向。

  从适应国际规则到参与规则制定,再到力争引领规则创新,中国锂电产业正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标准竞争中不断突破。伴随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进程的深入,标准制定能力将成为衡量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新标尺,也是实现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出海”跨越的关键一步。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