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锂电池赛道从几年前的“野蛮生长”,迈入“精耕细作”阶段,一场产业链、供应链暗战正在悄然升级。
而在这场“链式竞争”中,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企业,有望以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核心资源循环掌控的能力,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改写市场竞争规则。
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螺创业”)就是这样一家以“环保+新能源”双轮驱动,从传统建材领域,跨界锂电行业的新能源企业。
资料显示,海螺创业于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一家大型的节能环保企业集团。产业涉及垃圾焚烧发电、新能源材料制造、锂电池回收利用、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等。
上市以来,海螺创业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其中,百余个垃圾发电项目,覆盖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的越南等地,并跻身全国环保企业头部。同时,其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集新能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发制造、资源化循环回收利用及核心原料资源合作开发、储能&物流电动化应用等,上下游业务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融合锻造出海创特色的锂电产业新生态。
据介绍,海螺创业总体规划了50万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20万吨一体化石墨负极材料年产能,以及年规模超100万吨废锂电池回收处理和25万吨湿法提取项目。
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上,该公司战略引进了一批具有10余年行业经验的资深技术和管理专家,目前拥有芜湖基地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年产能。
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业务上,该公司与特种电缆龙头企业尚纬股份强强联合,规划了年产2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目前拥有四川乐山5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年产能。
在锂电回收处理业务上,其联合日本川崎重工,共同开发CKB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采用焙烧工艺处置废旧锂电池。目前,已在8个省份完成了9个CKB锂电回收处理工厂的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水泥行业高能耗特点,以及短途且固定路线的运输需求,为海螺创业创造了丰富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储能、光伏、物流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等。针对以上需求,海螺创业已与锂电池企业合作,直接或间接落地多个储能、光伏及物流电动化项目。
海螺创业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其内部丰富的储能,及电动化需求为合作基础,融合促进正/负极材料公司、循环公司与电池制造商的战略合作;同时,发挥集团实力,向上促进核心原材料资源开发延伸,并利用独具特色的绿能自发电“成本”+“零碳”的双重优势,全面推进海螺创业锂电产业新生态的构建。
可以看到,海螺创业锂电产业链布局,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更通过技术协同与场景拓展,构建起产业壁垒。该公司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切入锂电赛道的样板,更在双碳目标下,探索出传统企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11月16-17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将在上海召开。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景彬将出席本届峰会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安徽海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创锂科研究院院长张洪常,还将在会议期间作题为“海螺创业:构建海创特色锂电产业新生态”的主题演讲,介绍海螺创业在锂电产业链的布局与绿色发展的实践。敬请关注!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