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迎来从1到10的政策、商业模式、产业配套、市场风向的全面迈进。
8月16日,《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下称“方案”)正式公布,历经4个月的意见征集后,正式文件方案对北京氢能产业做了明确的定位,对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产量和产值目标均做了细致规划,详细说明了氢能产业布局、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以及产业重点任务。
这也为京津冀地区的氢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绘制了未来数年的清晰路线图。
实际上,在北京之前,河北、上海、浙江、广东、安徽、内蒙、天津等国内多个省市区已出台了类似的支持政策。
尽管国家层面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示范城市群名单迟迟未公布,但可以看出,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交通的重要技术路线,各地已经在争相布局,希望打造类似于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强劲增长动能。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氢能源汽车数量达到5万辆;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冬奥会将成重要推广展示窗口
在日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丰田汽车原本要发布的固态电池“爽约”,但其氢燃料电池汽车却大秀肌肉。
从奥运火炬,到运输圣火的车辆,其动力用的都是氢燃料。同时,包括运动员、工作人员使用的乘用车、大型巴士都有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
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对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的力捧,背后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展示其对氢能产业技术的重视。
在明年将要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上,相关方面也将氢燃料电池和氢能作为重要宣传、示范推广平台。
“方案”提出,要推动“绿色冬奥氢能示范”,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将主要在延庆等山地赛区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延庆赛区赛时燃料电池车的客运服务应用规模达212辆,赛后这些车辆将被用于区内或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
冬奥会另一主赛场——张家口,已经明确,冬奥会期间张家口投入运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达到2000辆,张家口赛区核心区冬奥保障车辆将主要采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涉及大巴车、中巴车和小轿车等多个车型。
中重卡货车、物流车将成推广重点
氢燃料电池汽车由于具有能量效率高、安全性高、排放零污染、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传统燃油商用车的重要技术路线,是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的主要途径之一。
“方案”也明确了氢燃料电池车辆的定位。“方案”提出,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推广原则,聚焦冬奥客运、大宗物资运输、渣土运输、港区作业、物流配送、市政环卫、通勤客运、机场快线、公交、乘用车共10类以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完成5300辆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
此外,“方案”还提出,在京津冀区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运输线路、重点企业物流专线和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的生活必需品运输线路上,将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目标是,2021-2025年,共计替换约4400辆(其中牵引车3200辆、载货车1200辆)。
同时,以生鲜和医药市场等冷链物流、流通配送和工厂作业仓库为重点,推动5000辆氢燃料叉车替换。
此前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也同样明确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优先在城市公交、厢式物流等商用车及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示范应用,探索燃料动力在港口、矿山机械等领域的应用。
《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提出,要加快提升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从北京市“方案”提出,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力争在2023 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 1 到 10”的跨越,培育 5-8 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从上述措辞来看,该产业在一定地域内已完成了最艰难的“从0到1”的起步阶段。
接下来,就需要政策、资本和市场的合力,推动氢燃料全产业链的建设和产业化应用。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区都在制定或推出氢燃料产业相关政策,为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另外,国家层面的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也在酝酿之中,预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正是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