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首页   >   资讯   >   独家观察

独家 | 对话刘金成:致力成为全球制造、全球服务的电池企业

2023-10-13 电池中国网

  举重若轻,高屋建瓴。言谈中,刘金成总是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刘金成是湖北荆门人,他将亿纬锂能最重要的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安在了福地家乡。距离荆门市东南300公里之外,就是著名的赤壁。苏东坡笔下的周公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锂电池领域的刘金成,就有一种这样的从容。

  亿纬锂能是做锂原电池和消费电池起家的,而且都做到了全球前列。而对于动力电池,刘金成坦言没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但是,他却将亿纬锂能做成了全球动力电池装机TOP10,为梅赛德斯奔驰、宝马、捷豹路虎等豪华车企供货。

  储能则是另一个比肩动力电池的十万亿级的大市场,而亿纬锂能在个领域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今年上半年,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达8.98GWh,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2.30%,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名。

独家 | 对话刘金成:致力成为全球制造、全球服务的电池企业

  金秋九月,电池中国在亿纬锂能荆门基地与刘金成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刘金成身材高大,年近六旬的他,精神矍铄饱满,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微笑。谈及行业,他总是透露出一种技术上的自信和战略上的清醒。

  作为全球最大锂电池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刘金成不喜欢别人叫他刘总,而“刘工”是他最爱的称呼。他是国内电池领域的资深专家,武汉大学兼职副教授、校董,从事锂电池研究与生产等相关工作近40年。

  纵观全球,亿纬锂能是为数不多的“全能型”电池企业,并且每个品类都做到了出类拔萃。因此,在外界看来亿纬锂能似乎总能踩到行业的风口。刘金成直言:“看到市场机会,并且能用一种化学体系去匹配,这是一种行业的洞察力,需要对各个产品很了解才行。”

  比如,亿纬锂能前瞻性地布局了大圆柱电池。今年6月,亿纬锂能完成了100万颗46系列三元高比能电池的生产下线。预计今年内将完成20GWh产能的落地,并规划了沈阳、成都、匈牙利等地超50GWh产能的建设安排。亿纬锂能在财报中透露,公司的46系大圆柱电池现已取得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 472GWh。

  技术和质量,是刘金成频频强调的关键词。“今年行业发展到了理性和良性的新阶段,因为技术进步,质量能力成为分水岭。”他认为,对头部电池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在技术创新。如果节奏没有把握好,或者技术做得不够好,那就可能会出很大的纰漏。

  当下行业对产能过剩比较担忧,但他指出,产能过剩是一个绝对的现象,是市场必然的选择。不用担心产能过剩的事情,产能不是最重要的,技术能力和质量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当前的重点,得让技术好、质量好的企业有扩大产能的机会”。他说。

  对于碳酸锂价格,刘金成认为“不会再有暴涨的机会”。他的判断是,目前的锂价走到了比较稳定波动下行的阶段,以后就是这样的状态。从过去的暴涨暴跌,到现在振幅减小。因此,电池厂的预期就会更加清晰,比较稳定、大规模交付的公司会进入比较好的状态。

  当下,全球新能源产业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刘金成指出,这几年中国锂电产业链上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能力得到了迅速加强,已经进入整个产业链为全球服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视野和胸怀放得更大点。要建立起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的能力,让全世界的客户和消费者喜欢我们,喜欢中国公司,这是我们要去努力做的工作。”他加强了语气意味深长地说。

  以下是电池中国与刘金成的对话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删改:

01

碳酸锂不会再有暴涨的机会

  电池中国:碳酸锂价格今年波动还是很大,目前感觉还是没有稳下来。从去年11月份的60万元/吨,跌到了20万元/吨以下。作为电池厂商,亿纬对锂价的涨跌感受如何?这对整个产业链有怎样的影响?包括对未来锂价走势,您有什么看法?

  刘金成:去年的碳酸锂价格暴涨,实际上是短时间内产业链准备不足直接导致的结果。今年价格又暴跌,其实暴涨就一定会暴跌,这是个对应的关系。现在价格已经走到了十几万(元/吨)的样子。我觉得就走到了比较稳定波动下行的阶段,以后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比如说从现在价格降到15万(元/吨)到10万(元/吨),都会在未来一年左右时间里变成现实。

  回归理性之后,不会再有暴涨的机会。因为体量大以后,再回到50万(元/吨)、60万(元/吨)这种情形的机会就比较少。除非有一种很特殊情况出现,比方说所有的盐湖都毁掉了。其实再有5万块钱的价格波动,对电池价格影响就没有那么显著了,换算下来每Wh的影响就几分钱。这就表示它和生产良率、效率,可以在几个因素的包容范围之内。

  所以总体上讲,到今年年终的时候,锂电池行业就将进入到一个比较理性、比较良性的新阶段。从过去的暴涨暴跌,到现在振幅减小。因此电池厂的预期就会更加清晰,对客户端价格会比较清晰,对交付盈利也比较确定。因为有了容忍度,价格变动可以包容进企业经营结构里面。因此比较稳定、大规模交付的公司会进入比较好的状态。这是基本的一个判断。

  在未来的时间里面,我觉得会延续这样一个状况。因为规模已经很大,如果因为材料价格大幅度变动,导致企业的盈利暴涨暴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大家都会反对这种状态。我认为未来行业会更加地稳定,价格会稳定,运行也会更加理性。

02

产能过剩依然是结构性的

  电池中国:您之前预判,最晚2024年全产业链都将会出现产能过剩。就目前来看,已有不少锂电材料已经出现过剩,价格持续低迷。不少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也比较低。您认为产能过剩将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金成:其实当时说产能过剩是看到在材料端,特别是磷酸铁锂的扩张势头实在是太大。而电池的产能是一个重资产投入,比材料端投入的资本要大很多。所以当时说过剩,是指在一个阶段时间里面突然有大量的企业来投产,会堵塞在那里。但从长期需求来看,产能过剩依然还是结构性的。

  技术能力强,质量管理好的产能是不足的。但是如果没有技术能力,又没有质量保证能力,那么产能就是盲目的。因为动力电池的玩法,是需要有客户的定点才能够有销售。如果都没有拿到定点,建设的产能实际上没有去处,所以这种产能很明显就是过剩。

  因为车厂在经历了之前的电池采购紧张以后,市场常常会是这样:放出来的订单需求可能比实际需求要多,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所以行业里面的产能过剩,是一个绝对的现象,是市场必然的一个选择。但是这种过剩并不是恶性的,市场要有竞争的机制。质量够好,客户就会把订单给你;质量不好,就开不起来。

  所以这个时候行业就进入到比较良性的发展阶段,那就是追求技术进步,追求高质量,没有这两条你就是out,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制。因为当下电动汽车的渗透率还没有那么高,因此当前的重点,得让技术好、质量好的企业有扩大产能的机会,而让不好的企业出去。

  现在众口一词说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其实不是真正所谓绝对过剩的状态。要是一味地一刀切说产能过剩,而进行限制就麻烦了,到时候起到的作用反倒是,把技术和质量不好的强留在市场,而优质的产能却不足,这就会导致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03

看好大圆柱、磷酸锰铁锂前景

  电池中国:亿纬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的46 系列大圆柱电池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472GWh。您曾说大圆柱可能是动力电池终极技术方向,您为何这么看好大圆柱,这对未来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将造成怎样的影响?

  刘金成:大圆柱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它的尺寸是不变的,而方形电池会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和内部应力的影响。现在我们关注的是BOL性能,特别是到电池生命周期末端时候,要去做循环梯次利用或者是拆解,如果电池都膨胀鼓起来,那风险就大了。但是圆柱电池没有这个问题。除了其它性能以外,就这个角度来讲。

  现在大圆柱电池的能量密度、温度性能、快充性能,都可以很好地满足车的要求,那这两项比较下来,最后大家肯定觉得选圆柱电池来解决问题就够了。

  电池中国:据说亿纬的磷酸锰铁锂电池,已在2022年上半年通过电池中试环节,并送样品给车企测试。行业对这个技术路线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您如何看待磷酸锰铁锂这个技术路线的应用前景?

  刘金成:过去的电池体系里面,磷酸铁锂性能稳定,成本也比较好;三元电池性能好,但是安全性会复杂点。但磷酸铁锂的缺点是低温性能不够好,虽然花很多功夫去解决,但依然不够好。所以希望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解决方案,磷酸锰铁锂的低温性能比磷酸铁锂好,循环性能比三元电池好。

  但磷酸锰铁锂还有些基本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因为材料的相变与变化,所以它的放电曲线也不像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是一条线,而是有两个平台,所以对电池管理和对消费者的使用,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但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磷酸锰铁锂在市场的作用会逐渐显示出来。

04

踩准市场的风口

  电池中国:在外界看来,亿纬似乎总是能踩准市场的风口,从以前的锂原电池,到消费电池,再到如今火热的动力、储能电池。而且,都做到行业前列。今年又成立了医疗电池事业部。亿纬为何总是如此嗅觉敏锐,能准确把握住市场的机遇,这里有怎样的决策秘诀?

  刘金成:因为我们本身产品线就很丰富,都有相应的技术研发部门。从化学电源角度来讲,原理是相通的。无非就是正负极材料、隔膜等,构造出一个体系。每个化学体系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价值发展,就看是不是满足市场要求。看到市场机会,并且能用一种化学体系去匹配,这是一种行业的洞察力,需要对很多产品很了解才行。

  亿纬锂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最开始是要把中国锂电池做到全球高水平,叫“让中国的锂电池不再落后”。现在包括锂锰电池、软包电池、扣式电池、圆柱电池,我们都做到了很高的水平。前不久见到一个韩国同行,当初营业额是我们2倍,但现在我们光锂原电池就已是他将近4倍,整体营收规模变成了他的8倍。锂原电池虽然是小市场,但我们做到了行业前面。一定要把产品做好,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为什么这时候特别关注医疗电池?因为整个动力储能电池市场太热,都在往里卷,但事实上做成高水平的电池,热热闹闹肯定做不出来。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关注健康,关注支持美好生活。现在整个世界两大趋势,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大健康。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有些老年性或者基础性疾病,需要有外界干预的手段。医疗器械对电池要求都非常高,以前都是锂原电池或者是特种锂电池,我们做这事情是得天独厚的。

  未来医疗器械的发展会用到越来越多的电池。但是医疗电池的国家标准体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目前还都不是很健全。所以我们建立医疗事业部来参与整个市场,参与或者说主动制定这些标准。未来医疗器材电池产品大量增长的时候,市场一定是我们的。那个时候又说亿纬你踩到风头了,实际上我们十年前就做准备了。

  电池中国:储能是比肩动力电池的大市场。今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达8.98GWh,位列全球第三;比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位次还要靠前。对于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增长点,亿纬有怎样的判断和布局?

  刘金成:其实动力电池本身也是一种储能产品,如果单拎出来讲。当然储能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跟光伏、户储、发电侧都相关。但是储能产品又有很高的成本要求,因为要有经济性,不仅能量密度要足够好,工作寿命也要很长。很明显和动力电池的技术方向发生了分裂,它是自己的一套体系。所以,能不能满足市场所关切的成本、服务寿命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实际上,亿纬锂能在储能领域的布局也比较早。最近公司推出的大电池包括大圆柱、大铁锂,可以让系统的成本下降,电芯的每瓦时成本也下降,而且性能会更好。这是储能产品发展的一种趋势,把趋势做对了,企业的经营结构就会好一些。同样,它甚至比动力电池有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的要求,做好了才有机会。

05

成为全球制造、全球服务的企业

  电池中国: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您如何看待这些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取得的成就?

  刘金成:这几年,特别是2020年以来,我们整个产业链上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能力得到了迅速加强,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推动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一个整个产业链为全球服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视野和胸怀放得更大点。所以我们老是强调说,要建立起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的能力,让全世界的客户和消费者喜欢我们,喜欢中国公司,这是我们要去努力做的工作。

  电池中国:当下包括宁德时代等不少电池企业都向海外建厂,亿纬也在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地布局了生产基地。海外市场在亿纬的战略版图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未来是不是只有全球化的电池企业才有资格称是龙头企业?

  刘金成:我们还不敢这样去定义全球龙头企业。但事实上,中国企业是构建了电池产业链的整体能力。本质上讲,电动车的发展是省钱的产品,是有经济性要求的,因此中国的产品在成本方面确实有优势,因为产业链完备。欧美的厂商自然会找到中国的企业。

  因为从传统意义上讲,欧洲的车厂具有优势地位,与这些企业合作,显得咱们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水平,反过来再做其它事就变得容易,认可度更高。实际上在几年前,我们一开始就从欧洲市场做起,然后才反过来做国内市场的,这样少走弯路。

  能够做成一个全球服务的公司,价值和成长空间就会更大。具备全球制造、全球服务能力的企业,会成为平台型的全球性公司,视野格局、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整体的综合能力会比只做区域市场的公司强,规模也会大很多,成绩维度也更高。

  电池中国: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拥有最完备的产业链,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10的电池企业,包括亿纬在内,中国占据6席。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持续保持在全球的引领地位,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刘金成:现在的共识是,动力和储能是十万亿级大型的产业,而且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是全球合作的领域,我们现在和欧洲的、美国的、国内的主机厂进行合作。因为我们过去是很小的公司,逐渐演变成一个能够有全球交付能力、全球服务能力,甚至全球合作能力的公司,有时候想起来还是蛮兴奋的。

  但是冷静下来想,怎么在这样的机会下,能够持续地发展还不倒下来,是要花点功夫思考和准备。最重要的还是研发能力要足够强。对我们来讲,研发能力、工程能力、数字化能力,都会变得非常现实,不是出海建厂就能保证做好,还要有管理能力。另外,除了契合当地文化、法规等适应性的问题,还有制成稳定性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

  我们觉得挑战可能比机会还要大些,做好准备过苦日子,可能需要要有足够的时间,跨过国际化这个过程。得到很好的盈利,才能标志中国公司真正在全球化服务浪潮里面站住,否则会被卷出去。

06

有效控制成本并不简单

  电池中国:您之前讲到,目前行业已经进入到讲究成本、关注成本的阶段,车企端也非常关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矛盾也在不断变化,您认为现在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刘金成:事实上是因为车的产量大了。如果生产10万辆车,大家说将就一下也无所谓。但是现在都往100万辆去的时候,对应着电池成本1000块钱就是10亿元的利润,如果对应到股市的市值就是300亿元,所有车厂对这1000块钱都会非常在意。这就是行业发展的规模对成本必然的关注。因此,电池厂不能说我就是这个价格卖,卖出去车厂不挣钱也不行。

  因为有性能的要求,对电池厂来说,怎么能把成本有效管控,事情就变得复杂。大工业是大规模制造,甚至超大规模制造,其实在制造环境里找出来的空间很小,所以应该在技术设计环节里面,还有供应链环节里面做很多工作,才能在市场发展到对成本很重视的情况下,能够有盈利,能够很体面地活下去。

  它是一个转变。开始电池价格卖2000多块钱的时候,好像觉得电池怎么做都行,但现在卖几百块钱压力就很大,所以很多企业不挣钱。所以生产能力就有限,现在就进入到这种阶段。今年再比下去,估计明年就会有人觉得再做下去没意义。他会自己做选择,我做到这么大规模,还是亏损做它干什么?他必须做选择,因为熬不下去。

  电池中国:其实这个成本,因为未来的市场增长还会很大。对于头部电池企业来说,还需要不断去扩产能,去规模化降本?

  刘金成: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头部企业已经有相应的优势,但技术是变化的,技术方向和化学体系都有可能变化。对头部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技术创新。如果节奏没有把握好,或者技术做得不够好,那就可能会出很大的纰漏。

  如果说本来就很困难的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后面会更困难。市场其实蛮有意思,理性会让你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很好的技术能力,很难持续地玩下去。中国很多企业喜欢挖人搞点东西,可能一两年之内还行,但长期看其实是浪费时间而已。

07

发展取决于技术和质量能力

  电池中国:为了保障和稳定供应链,许多电池企业都在积极向上游布局,车企也在布局,同时还布局了电池。而且有些上游的锂矿或者资源企业,也以入股等方式绑定下游企业。您如何审视产业链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

  刘金成: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联合、合作,这是产业链竞争的大背景之下很容易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你的产品现在的长度太短,除非是独有和专有技术。如果是大家都能做的东西,成本很容易被人算出来,盈利空间相对来讲会比较小。但当产业链加长以后,生存能力就增强了。在中国做这样大工业门类的时候,首先要能够生存下去。所以进行上下游的联合,是一种自然和必然的选择。

  电池中国:之前碰到企业一聊,他们就说这个产能过剩要洗出多少,或者要怎么样。

  刘金成:怎么可能是产能洗出去的?是技术不行和质量不行被洗出去的,不是产能洗出去的。产能少和多都有活下去的理由,而且都有活下去的机会,只要你这两项能够行。跟产能没有关系,跟能力有关系,动力电池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和质量能力,与产能无关。

  电池中国:近年来有不少企业跨界进来,觉得自己很有钱就能搞定。这是对电池缺乏敬畏,对技术缺乏敬畏,对安全、对市场都缺乏敬畏。

  刘金成:是的,就这两个,对技术缺乏敬畏心,对产业缺乏敬畏心,都觉得人家是笨蛋,哪有这么容易。现在这个行业里集中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简单来看,清华、北大、剑桥,这些博士通通都到这个行当里来了。人才竞争也已经到了最高级。

  电池中国:在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国内产业链企业如果想走向全球,服务全球,像您讲的方向是应该共同努力。从您个人来感觉,您觉得今年和去年,这个产业有什么不一样?

  刘金成:直截了当地说,不一样就是规模大了。今年行业发展还是比较健康,是理性和良性的新阶段。我甚至觉得越往后面越良性、越理性,因为技术进步,质量能力成为分水岭。如果只是靠卷价钱,或者用各种非正规的发展方式,那是赌机遇、看商机。现在的阶段不是看商机,而是看能力。商机就在那里,谁都知道,十万亿的市场摆在那里;是要看能力,能力不是吹牛。

  最理性、良性的就是这样的状态,产业发展取决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质量能力的时候,就进入到理性和良性阶段了。所以不用担心产能过剩的事情,产能不是最重要的,技术能力和质量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