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乡村电动车如何自我定位?
现阶段,电动车不可能取代传统车,甚至无法和传统车在市场中形成竞争。电动汽车能否形成一个规模市场,取决于自我定位。
纯电动车的高端环保定位,私认为,无异于自掘坟墓。虽然所人都在喊能源危机,石油依赖,但是细分到普通人,没几个愿意自掏腰包,奉献环保。技术进步的效果是降低人们追求美好的成本。如果买纯电动车能省钱舒心,那么自然受众广泛。靠着鼓吹高端环保,无异于把自己隔绝在群众之外,高山流水,曲高和寡。没有规模,只有死路一条。
相反,低端的电动车在三四线城市颇有市场。从目前来说,低速电动车普遍采用10KWh左右的铅酸电池,总能量低,使用寿命短,整车控制系统简单,基本上没有配置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电监控,也没有装配ABS,安全气囊等主被动安全装置。但是随着技术的提升,“低速”,“短途”,“微型”,等概念已不再是低速电动车最显著的特征,而“符合标准要求的的前提下实现最低成本”已成为第一要素。因此建议在产品界定方面,将符合一定技术要求的(最高车速,能量消耗效率,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动力电池,载质量)的电动汽车统称为“经济型电动汽车”。政策向这些满足标准的“经济型电动汽车”倾斜,一方面有利推广于电动车市场推广;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三四线城市电动车无序发展的乱象。
中国汽车行业里流传着呼声很高的“弯道超车”论。政府认为,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大体与国外同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领域还做到了世界领先。此时奋力一搏,就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摆脱燃油车的落后地位。很多专家也分析到,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和内燃机汽车没有直接传承,中国企业可以绕开内燃机车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技术大山。电动车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中国可以依赖庞大的国内市场,一举实现跨越式的产业发展。三四线城市火爆的电动车市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农村具有广大的电动车消费群体,良好的电动车使用习惯,通过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研发,配套,营销,服务经验,具有国外市场无法比拟的市场,人才和服务网络优势。高品质的“经济型电动车”很可能成为我国小排量轿车升级换代的主流方向。农村电动车的规模推广又反过来促进我国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良性互动。那么,农村包围城市,电动车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