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已成中国电网发展方向,尚未成熟的储能技术被推到风口浪尖。中国如何跨过储电这道巨大门槛?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剧变,高效、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主流方向。然而,各种“靠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可控性,成为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学界和业界将答案寄望于储能技术。储能技术被看作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上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近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也撰文指出,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但只有储能问题解决了,中国才可能真正迈进可再生能源的时代。
问题来了:在全球来看,储能技术尚不成熟。尽管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各种储能试验,但是否有一种能够承担削峰填谷任务的主流技术,还没有答案。
储能技术五花八门,从最原始的抽水蓄能,到人们耳熟能详的锂电池,还有更为神奇的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到底哪一种最适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情?国家是否需要像鼓励可再生能源哪样,给予储能技术以适当的补贴?
众多储能谜题待解。公众急切想知道的是,中国储能技术研发现状如何?有哪些已投入试验?这些技术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多远?
储能八仙过海
2014年12月31日早上7点,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二期扩建工程风场规划目标建成竣工,开始转入运行调试阶段。这一工程自2011年投运以来,破解了许多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并网的难题,示范效果显著,刚刚建成的二期扩建工程将成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升级版”。
据记者了解,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中主要是采用锂电池进行储能。在一期项目中,储能电池设备共分成了五个包进行分批招标,其中四个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系统,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装置分布于占地近9000平方米的三座厂房内,共分为九个储能单元,共安装电池单体27万节。
这一工程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尚义县内,于2011年投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化学储能装置及智能输出四位一体的新能源工程。截至2014年12月25日,工程累计输出优质绿色电能超过8.4亿度,其中风电5.9亿度、光伏电2.5亿度,储能电0.05亿度。
负责项目运营的中国电力科学院电工与新材料所所长来小康告诉记者,项目第一步的功能验证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数据积累和数据挖掘,“用大数据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看哪种技术比较好,短板在哪里。”
张北二期项目总投资约64亿元,其中:风电投资约36亿元,发电规模400兆瓦,光伏与储能项目投资约28亿元,光伏发电60兆瓦,化学储能发电50兆瓦。所有工程计划2015年12月建设完工。在二期项目中,锂电池仍然是储能项目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