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不足
有数据显示,2013-2025年,汽车动力电池年均需求增长有望达到20%。2009-2015年,全球锂电投资总额在100亿~120亿美元,有望在2015形成50吉瓦时产能。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动力锂电产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不久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谈到其2015年新能源车的生产计划时却表示:“2014年我们卖了一万多辆,今年要做到两万辆。销量长得不算猛,但电池供应完全跟不上,这是以前没想到的。”
陈万吉向记者解释了出现上述矛盾的原因——我国动力锂电总体产能过剩,优势产能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为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新能源车型配套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有170多家,整个电池行业大概有2000多家。但实际上,动力电池供应仍然吃紧。行业主要企业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有的企业订单甚至排到了明年。”他解释说。
据了解,我国动力电池技术与国外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电池组一致性、循环寿命存在差距;电池管理系统剩余容量估算精度、数据采集准确性存在差距;部分高端隔膜及生产设备依赖进口。
2014年国家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四部委对新能源车试点城市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调研包含了14个城市、89个车型、42家整车企业、29家电池企业。实际使用中,电池单体故障占到80%,包括电压过低,电压一致性差,可能导致充电效率下降、故障率增加;局部温度过高,温度一致性差,可能导致行车断电等。其次是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包括显示不准确,无法判断电池剩余电量;程序故障,无法正常充电等。
对此,苏金然表示:“现在动力锂电的投资非常无序,企业不管规模大小都在投资,带来锂电行业貌似繁荣的形势同时,也带来风险。小企业在研发和售后上都会比较弱,如果运行不好会给锂电在新能源车上的应用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整车厂对锂电的信任。”
据上证报报道,新能源汽车业内一直认为,如果说2014 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元年,那么2015 年或将会是续写传奇的爆发之年。有专家预期:2015年全国新能源车将迎来热潮,产销量有望达15万~20万辆。而整个产业真正走向良性健康发展,还需要克服电池等关键部件“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