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锂电行业泡沫下的融资梦

发布时间: 2015-03-11 10:52:58    来源: 《高工锂电》
字体:

[摘要]原本就负债率高企、盈利能力低下,但又希望能跻身于动力电池供应链,以期改善艰难生存境况乃至实现大翻身,目前锂电企业对资金需求可谓十分迫切。

 

  原本就负债率高企、盈利能力低下,但又希望能跻身于动力电池供应链,以期改善艰难生存境况乃至实现大翻身,目前锂电企业对资金需求可谓十分迫切。时常有业内老板询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可不可以引荐一些投资商。面对殷切的嘱托,GGII特别想帮忙,却同时感到很为难:这些老板与投资商的期望悬差很大,几乎找不到双方的契合点。

   不可否认,为了迎合新能源车企对动力电池高标准的要求,如今很多锂电供应链企业已意识到产品向中高端转型的必要性,对研发日益重视。也有一些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看似有了让投资商感兴趣的“资本”。GGII一点都不想“泼冷水”,只是多位做私募投资的朋友坦承告知:“很高兴看到锂电企业开始注重研发,但投资决策最看重业绩,目前他们的业绩报表普遍太难看。”

   会否有锂电企业仅仅是暂时发展不力,其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纵观材料、设备及电芯企业,早被贴上“习惯模仿抄袭、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标签,业内人士普遍对此感到十分担忧,预计即将被淘汰者不在少数。在此背景下,投资商再去找寻潜力企业无疑是大海捞针。

   事实上,曾经不乏看好锂电行业前景的投资商,花大量时间在锂电全产业链一路摸索,也投资了一些企业。最终这些企业有所成长,但受大环境影响,其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投资商的预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花时间与收获根本不匹配”。有些对锂电行业失望至极的投资商,已经愤愤然地离场。

   也许VC/PE投资者看不上不打紧,锂电企业还可以寻求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的注资。自2014年以来,资本市场一系列的并购事件让人目不暇接,既有产业链内的上市公司横向、纵向的并购,也有不少多元化的上市公司为布局锂电行业而做的并购。

   那么资本市场的热闹是否代表绝大部分锂电企业都可以获得“救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某些上市公司在玩概念,锂电企业只是其炒作股价的工具,在并购消息发出之后,最终却不了了之;当然也有不少成功的并购事件,不过未来收购方与被收购方有多“融洽”(战略发展方向是否一致、是否给予了足够支持让被收购方做强做大),存在不确定性。

   少数因在细分领域表现不错而被资本市场所看中的锂电企业尚不一定能达到融资的预期目的,绝大部分庸碌的锂电企业没有较好的利润表现,恐怕连基本的财务审计都过不了关,何谈去俘获资本芳心,更何谈利用融资去发展壮大。有句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其实没有锂电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与其寄希望于融资来拯救自己或发展壮大,不如脚踏实地做好技术、做好产品,以市场换资金。自己本身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根本不用低声下气去寻求资金,资金会自动找上门来。

   目前锂电行业的确有些实干者,比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的设备企业,在新型应用材料上孜孜不倦探寻的材料企业,在下游应用细分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口的电池企业等。可惜的是,这样的企业太少太少,几乎快被淹没在满是投机者的锂电行业里。

  随着新一轮动力电池扩产潮的来临,既有CATL、比亚迪等在扎实引领着国内供应链企业,共同创造中国锂电行业的未来,也有个别大电池厂在虚张声势,宣称到处扩建,实则资金供给不济,只是建了小办公楼、办事处,或者建立的工厂是空的,处于废置状态。

   大电池厂带头制造泡沫,中小电池厂盲目投产者更多,后面还跟着一大批也是喜欢自夸的材料、设备企业,如此虚浮的产业链不禁令人堪忧。资本的眼睛向来是雪亮的,锂电行业表面上的红红火火、过度的自我包装,让其投资尤为警惕。2015年的锂电企业是时候回归到对技术和价值的认同上来,重拾资本市场对锂电行业的吸引力。融资不是为了助长泡沫的滋生,而是为了推动企业及行业的进步,让中国锂电屹立于世界之巅。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