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回收技术,从方式上划分,一般有干法、湿法和生物法三种。从步骤上说,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前处理。包括电池失活(放电)处理、外壳的剥离、简单破碎以及筛分处理;
第二步,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分离,通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或者酸碱浸泡处理;
第三步,有价金属分离回收与利用,分离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以及电化学法等。
根据电池种类不同,会有不同的工艺流程,同时也有不少新技术新工艺涌现出来,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工艺,每一步、每一个细节,如果处理不当,都会涉及电池安全和处理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电池回收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比如“电池失活”一项,可能是工艺中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失活不当,可能在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起火或爆炸。针对不同类型的电池有不同的电池失活方法,小型电池所含电量较少,一般认为可采用短路的方式放电,如果电池容量较大,可以使用专业设备对电池进行放电,能量回收别做他用后再对电池进行拆解。这些方法看似投资不大,也很容易完成,但在大批量工业化回收中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更普遍的方式是采用低温处理废旧电池使其失活,比如美国 Umicore和Toxco两家企业,采用液氮对电池进行低温预处理,在低温(-198℃)下使其失活,然后可安全破碎,此种失活方法对设备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安全环保的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有技术门槛。
回收的相关政策法规
新能源汽车在2014年累计销量超过7万辆,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功不可没。不管是汽车限购、政府优惠补贴还是将会可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不限行、免费停车等优惠政策,都助推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前,在动力电池回收部分的政策又如何呢?
目前,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并不十分明确。虽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规定了动力电池回收的国策,明确提出了要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的管理体系,设定回收企业准入条件和优惠政策等等方针,但仅仅是一个框架的蓝本,没有具体的细则和后续政策支持。相比德国未建立或加入回收体系时,电池是不得销售的法规,我国未出台电池回收管理的相关政策稍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