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泰来原计划在瑞典建设的年产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搁浅”,这无疑为正在积极布局“产能出海”的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敲响了警钟。
12月19日,璞泰来发布公告称,其收到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通知,因璞泰来不能完全同意,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根据瑞典《外国直接投资法》而对璞泰来计划在瑞典开展的年产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投资项目所提出的条件,故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对该投资项目未予以批准。鉴于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的前述决定,璞泰来拟终止上述项目的实施。
电池中国注意到,此次产能出海规划,璞泰来并非贸然行事。据其公告披露,该项目在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璞泰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是,启动并完成了其在国内相关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备案流程。
二是,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对该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影响、道路交通、雨雪水管理、消防和能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出具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就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提交瑞典有关机构审核。
三是,就该项目土地、供水、供电、项目建设,与(瑞典方面的)工业园区、供电等单位展开了密切的交流与谈判,并逐步确定了项目实施方案。
四是,根据该项目情况,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了该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当遇到相关政策阻力时,璞泰来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据介绍,12月3日,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对璞泰来该投资项目提出了多项要求,涉及瑞典紫宸股权控制权、管理层组成、研发成果归属及监管安排等方面。
随后,璞泰来经过审慎评估和深入讨论认为,这些要求在商业逻辑和实际操作层面均存在较大挑战,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但是,在与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的进一步沟通中,对方未能同意璞泰来提出的反馈意见。最终导致12月18日该项目“被拒”。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苗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法》的要求,有关基础服务、安全敏感服务、军事装备、双重用途物品、关键原材料/金属和矿产、位置数据或敏感个人数据、新兴技术和其他战略受保护技术等内容将受到该法管辖。同时,如果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有理由认为相关投资可能会危害瑞典的国家安全、公共秩序或公共安全,也可以主动对投资启动审查。
从对企业的影响来看,公告显示,璞泰来前期就该项目建设展开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已花费约1400万元,对其财务状况影响较小。
璞泰来表示,将向瑞典政府提出上诉,并将和瑞典政府有关部门保持沟通,探讨该项目继续推进的其它可能性;仍将对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保持关注和了解,若有合适的机会也将继续开展海外产能布局,积极配合客户进行产业链布局;其将与有海外需求的相关客户进行积极沟通,寻求其他替代的中长期供应解决方案。
据介绍,目前,璞泰来在江西、溧阳、内蒙生产基地已形成15万吨/年的负极材料产能,四川生产基地在建产能为28万吨/年,能够满足当前国内外客户的需求。
电池中国认为,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能出海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已成为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虽然海外很多市场欢迎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助力当地构建锂电供应链。但是,璞泰来此次产能出海项目“搁浅”,也提醒计划产能出海的相关企业,海外投资并非坦途,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政策差异及监管挑战等。
璞泰来这一案例也对其他出海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当前,锂电产业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中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市场机遇,更要重视海外政策风险和合规化管理。在规划出海之初,充分了解目的地的相关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用工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风土人情等,进行更加充分的实地调研和风险评估。在投资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当地的政策变化和市场动态,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
整体来看,提高自身抗多重风险能力和合规化管控能力,或将成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出海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