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曾表示,由于基础充电设施不完善以及电动车在用途方面尚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汽车,中国私人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白玫分析认为:“只有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改进、成本的下降、充电配套设施的完善、公共领域成功的示范运行,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动力度加大,未来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才能被真正激活。”
那么,6年来长久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性能改进和成本下降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自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不只地方政府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时存在保护主义倾向,各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对于外来制造者也存在极强的保护主义倾向。”曾打算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浙江某私营企业负责人抱怨称,“目前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传统汽车企业,在包括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在内的整个汽车产业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进行着‘排外’运动。”
为宝马提供动力锂电池BMS系统的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证实,在中国如果没有整车生产资质,即便像该公司这样生产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厂家,也是不能生产和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的。
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规定,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准入门槛非常高,资质主要集中在几大国企和起步较早的部分民企手中。没有生产资质就意味着产品无法销售和上牌,从而限制了业外企业迈向电动车的步伐。
尽管有分析称,目前整个产业处于前期开发阶段,需要较大的财力、物力等投入,理性的选择应该是让具备传统汽车制造优势的传统车企来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基于传统汽车生产制造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实际上是不太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的。”墨柯分析说,从特斯拉以非汽车企业身份进入电动车领域的经验来看,中国也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以及市场力量进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美国任何商业都是可以横空出世的,在美国拥有这样的土壤。”均胜电子前述负责人详细分析说,“比如特斯拉此前既没有做过汽车,也并非专门关注能源或者IT,一个这样的‘三不’企业,却只需要通过到美国商务部报批一下,就可以生产新能源汽车;本身并没有太多积累,就可以主要依靠资本的力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做得风生水起。但中国依然按照传统的汽车观念在生产新能源汽车,显然没有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这是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难以走向真正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墨柯举例说,浙江某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一直想进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但是由于缺少相关资质,最终不得不辗转租用海南某家整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工作,最后汽车品牌也只得由这家整车制造企业冠名。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难以真正启动的背景下,即便具备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也感到力不从心。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曾表示:“靠一家企业去做电动车市场的培育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培育,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墨柯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主体并没有完全市场化。“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入状态很像是‘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获得‘入学’的准入资质之后,谁能保证这些企业还会继续‘好好学习’呢?其实,要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应该允许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改用‘自考’模式,允许参与进来的这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自学成才’,通过市场竞争的力量快速提高动力电池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真正带动这个市场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