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首页   >   资讯   >   独家观察

大洗牌来了!电芯价格低至0.26元/Wh的背后

2025-05-12 电池中国网

  今年一季度,储能项目的招投标展现出极强的活跃度。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启动的储能采购(包括集采、储能系统、含设备的EPC采购在内)规模达到近80GWh,较去年同期的36GWh+实现了翻倍增长。

  进入二季度,这种火热仍在持续。五一假期前夕,又有多个储能项目传来新消息。例如,4月30日,国家电投5GWh储能系统公布中标候选人,6家(去重后)入围企业为海博思创、融和元储、新源智储、天合储能、中车株洲所、天诚同创。

大洗牌来了!电芯价格低至0.26元/Wh的背后

  具体来看,该项目标段一为集中式储能系统4GWh,候选人报价范围0.422-0.440元/Wh,平均价格为0.428元/Wh;标段二为组串式储能系统1GWh,候选人报价范围0.463-0.477元/Wh,平均价格为0.470元/Wh。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招标要求投标人近三年国内累计供货业绩不低于8GWh。

  此外,中航储能启动了5GWh锂电池电芯集中采购,电芯规格要求≥314Ah,且投标人近两年314Ah电芯在储能项目应用的累计出货量,需满足2GWh的供货业绩要求;新疆克拉玛依市发改委启动了0.5GW/2GWh储能项目业主优选工作。

  在更早一些的4月中旬,华电新疆1.5GW/6GWh储能系统中标候选人公布,7家入围企业给出的报价范围为0.405-0.448元/Wh,均价仅为0.431元/Wh。根据招标公告,该项目同样要求电芯容量≥314Ah。

01

市场活跃度高,但仍难突破“盈利困境”

  从储能招标规模看,单个项目规模容量在不断刷新。从GWh级到超5GWh,再到如今10GWh+的项目越来越多,标志着储能市场需求愈加旺盛。

  今年以来,已有中国电建16GWh储能系统采购、中核汇能及新华发电12GWh储能系统集采、中广核新能源10.5GWh储能系统框采、华电集团6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框采、中国华能4GWh储能系统采购等多个大规模集采项目落地,展示出储能行业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将推动市场格局加速变革。

  价格方面,进入2025年,储能产品价格仍在持续走低。今年一季度,储能电芯价格已跌至0.3元-0.4元/Wh,仅为2023年年初的1/3,当前最低中标价更是跌破0.3元/Wh,低至0.26元/Wh;储能系统价格也从去年年初1元/Wh左右,降至0.5元/Wh以下,直接腰斩。

  据电池中国了解,今年开年第一标——中核集团12GWh储能系统集采项目,包括2h(0.5C倍率)及4h(0.25C倍率)方案,65家参与竞标的企业给出的平均报价为0.466元/Wh,刷新了彼时储能集中采购的均价纪录,较去年9月0.65元/Wh上下的均价下跌超28%。从上述4月份开标的华电新疆、国家电投项目来看,系统均价仍在走低。

  而在今年3月开标的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GWh直流侧储能系统采购项目中,中车株洲所、鹏辉能源、新源智储、欣旺达等10家入围企业,给出了0.393元/Wh的平均报价,山东电工时代更是给出了0.369元/Wh的最低报价。

  电芯方面,今年以来,有公开报道的集采/框采项目主要来自中国电建1GWh电芯集采、中储科技6GWh电芯框采、新风光1GWh储能电芯集采。

  在中国电建1GWh电芯集采项目中,两个标包280Ah与314Ah分别采购500MWh,9家中标企业分别为天合储能、力神(青岛)、赣锋锂电、瑞浦兰钧、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亿纬动力、远景动力、中创新航。该项目暂未公布具体中标价格。

  中储科技6GWh电芯框采项目中,去重后的8家中标候选人分别为亿纬动力、瑞浦兰钧、欣旺达动力、中创新航、楚能新能源、赣锋锂电、远景动力、德赛电池,入围企业报价区间为0.27-0.38元/Wh,均价为0.276元/Wh。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风光1GWh储能电芯集采项目中,鹏辉能源、亿纬动力、欣旺达、中创新航、海辰储能、力神(青岛)、宁德时代、德晋新能源、瑞源电气9家企业入围,报价范围为0.26元-0.34元/Wh,平均报价0.279元/Wh。鹏辉能源以0.26元/Wh的最低报价成为该招标项目的第一中标候选人。

  整体来看,尽管当前储能市场延续高增长的态势,但仍然深陷价格“厮杀”的泥潭中。与此同时,储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政策转向市场化交易机制等因素,都在推动着储能招投标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也在加速储能市场的格局重构。

02

显著抬高的招标门槛、市场化转型加速行业洗牌

  近几年,储能招投标市场持续的“价格战”,使得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储能企业“卷生卷死”的同时,电池储能系统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暴露出来,安全隐患有所抬头,引发业界关注。

  在此背景下,储能招标门槛已被显著抬高,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对投标人在核心产品自研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比如在电芯、模组、PCS、EMS、BMS五项中,以前只需具备一项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即可,但2025年已增加至多项。

  二是对企业资质、过往业绩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要求投标人近3年内储能系统集成业绩需达到1GWh、2GWh,同时具备1项或多项单体100MWh、200MWh电站供货业绩已较为普遍,近期开标的国家电投5GWh储能系统集采项目,更是直接要求投标人近三年国内累计供货业绩不低于8GWh。

  三是在中国电建、中广核新能源等多个大规模集采项目中,均标明不接受梯次利用电池、电池生产日期不得早于实际供货日期3个月以上,此外还需承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电池系统产品无火灾事故发生,为减配、劣质产品进入市场设置“防火墙”。此外,中标企业还需为电站提供后续长达数年的检修及维护工作。

  事实上,据电池中国了解,无论是具备多项核心技术产品的自研及生产能力,还是过往业绩能达到GWh级别,亦或者具备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企业并不多。有观点认为,这些持续抬高的门槛将拦住80%以上的中小储能系统集成厂商,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更激烈的洗牌周期已然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宏观政策方面,继“136号文”叫停“强制配储”政策后,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还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简称“394号文”)。

  “394号文”明确提出,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并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这表明,中国储能行业已逐步进入市场化深水区,将借助市场价格机制引导储能资源优化配置。未来,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及低效企业将会被加速淘汰出清,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而那些兼具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壁垒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将引领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分享给好友